2、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
4、鲇魚效應: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鲇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鲇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后,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于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這時候“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醫療”作用。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5、羊群效應:頭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著往哪里走。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6、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信心。手表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7、刺猬法則: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8、二八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
9、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其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段教導: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有相類之處,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
10、鳥籠邏輯: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只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么,你要一個鳥籠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么重要。
11、木桶理論: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12、暈輪效應: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征,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并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