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663261430 | 備考課程:三年職通協議班
———————————————————————————————————
所謂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月2萬到1.9萬年就制成了陶器(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國江西省的仙人洞遺址)。后隨著認識和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人民又燒制出了瓷器。“陶”和“磁”的區別是多方面的,比如燒制溫度瓷器要更高,透氣性陶器要優于瓷器,陶器質地相對疏松,瓷器相對致密,其中主要區別在于:陶器的原材料一般為粘土。瓷器原材料則相對多樣化:高嶺土、粘土、滑石、石英、長石,等。本文先就陶器的發展史給大家進行梳理。
陶器是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定型、干燥后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而形成。比較常見的種類先后分別為紅陶、彩陶、黑陶、白陶、印制陶等。其中在中國出現最早的當屬紅陶,它屬于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一種。因粘土里含鐵,焙燒時氧化成三氧化二鐵,陶器就呈現土紅、磚紅或紅褐色,故此得名。
公元前8000多年前,在紅陶基礎上又演變出彩陶,即彩色陶器。勞動人民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燒制,最后會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彩陶,故仰韶文化又名彩陶文化。
黑陶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制作原理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煙熏黑而形成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黑陶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黑陶作為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有“黑如漆、薄如紙”以及“蛋殼陶”之稱。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白陶的制作,標志著人們開始使用含鐵量極少的“高嶺土”。而原料調配以及燒成溫度的不斷改進,都為后世瓷器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它起源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因制作技術的提高而進入鼎盛時期,至西周,由于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而逐漸消失。
印紋陶是指在指定部位按印上去后進行燒制。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后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于豐富、精美。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多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后。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