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663261430 | 備考課程:三年職通協議班
———————————————————————————————————
古人將各種傳染性疾病泛稱為“瘟疫”,亦稱“大流行”,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傷寒、天花、白喉、鼠疫、猩紅熱、霍亂等。
遠的不說,明萬歷十年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華中地區發生大規模瘟疫。崇禎十六年,京師出現疫情,當時疫情勢態極其嚴重,北京城死亡人數之多,竟達無人收尸的境地。清乾隆五十八年北京發生鼠疫,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述道:“乾隆癸丑春夏間,京中多疫,以張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吳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驗。”光緒二十八年六月,京津地區大范圍暴發霍亂。由于該病潛伏期較短,傳染性較強,發病突然,所以病人發病前并無什么癥狀,突然起病后,短者一二個時辰、半天左右就不治病死,長者也僅一二天身亡。數日內,京師霍亂因轉相傳染,形成了發病高峰,每天死人不計其數,一時間人心惶惶。
歷朝歷代對疫情的防控均以重視,并采取了多項措施予以救治與賑濟。
首先,是采取“離間”,防止人傳人。“離間”即今天所說的“隔離法”。一種是收容式隔離,在寺廟及空曠之所等專門開設“癘人坊”,收治傳染病患者。另一種是強制性隔離,官方或地方在疫情區封鎖各進出道路,并派兵丁鎮守。
其次,妥善處理尸體,防止二次傳染。迅速深葬遺體但凡是疫情爆發,就有有人因為疫情而死。由于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尸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在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件事情,據《周禮》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凡遇民間大疫,官府都要采取措施,對民間尸體進行集中掩埋,作無害化處理。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尸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尸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期間下令,死者尸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這些措施,一定程度的減少了尸體上病毒繁殖傳染的幾率,降低了人們被二次感染的風險。
再次,積極為病人施治,研發新療法。我國古代有過很多的醫書,其中對瘟疫也有一定的研究。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于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重慶事業單位備考資料:抗美援朝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