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949439669 | 備考課程:三年職通協議班
———————————————————————————————————
根據史書記載,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近一千兩百九十八年。
一、科舉制度概述
1、隋朝時期
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2、唐朝時期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科。每年分期舉行的稱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明經、進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1)唐太宗時期:擴建學舍,增加學員。增加考試科目,以明經、進士兩科為主。
(2)武則天時期:武則天破格用人,創立“自薦求官”的制度,始創武舉和殿試。
(3)唐玄宗時期:唐玄宗時任用高官(吏部侍郎)主持考試,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
考試內容。
3、宋朝時期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4、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制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
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從四書五經取題,強調須以朱熹的集注作為準繩,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二、科舉考試程序(明清時期)
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會試和殿試屬于一級,都是中央考試。
1、院試: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
錄取:童生通過歲試,即稱為“生員”,俗稱“秀才”。
2、鄉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秋闈”,每三年一次,秋季在省城舉行。
錄取;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鄉試通過者,在省城內舉行慶功宴。文科自唐朝起稱鹿鳴宴,武科稱鷹揚宴。
3.會試和殿試(中央考試)
(1)會試: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鄉試后一年春天。
錄取:會試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2)殿試:會試后,貢士名義上再應由皇帝親自主持。
錄取:殿試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一甲只有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為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為賜同進士出身。在三甲內的都泛稱“進士”。
殿試錄取者設慶功宴,文科慶功宴在宋朝時稱瓊林宴,明朝稱恩榮宴,武科稱會武宴。
三、科舉制度相關詩作和成語
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指一個人科舉考試中身兼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即解元、會元、狀元。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趙嘏《殘句》
春風得意馬蹄盡,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明《琵琶記》
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處。——范公偁《過庭錄》
【中公解讀】對于科舉適度的相關知識點,多為識記性的考察方式。題型設置可簡單可復雜,總體來說,難度一般。
【試題演練】
1.(單)我國到了明朝時期已形成完備的四級科舉考試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順序是( )
A.院試-會試-鄉試-殿試
B.鄉試-會試-院試-殿試
C.鄉試-會試-殿試-院試
D.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答案】D。解析:明朝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縣級考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是童試的第三級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鄉試又叫“秋闈”,是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稱為“舉人”。會試又叫“春闈”,是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稱為“貢士”。殿試也是國家機考試,由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稱為“進士”。四級科舉考試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順序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故本題答案為D選項。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常識積累:科技常識
下一篇:常識積累:中國航天成就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