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949439669 | 備考課程:三年職通協議班
———————————————————————————————————
中國的四大名關:山海關、嘉峪關、潼關、友誼關。皆歷史悠久,氣勢雄偉。
1.山海關
(1)地理位置: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
(2)歷史背景:隋開皇三年,筑渝關關城。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天下第一關”的匾額長5米高1.5米,每個字都一米有余,相傳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
(3)相關詩句:《山海關》——明太祖朱元璋、《山海關》(明)顧炎武、《山海關》(清)魏源
2.嘉峪關
(1)地理位置: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明弘治年間,為防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后者比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2)歷史背景: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邊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3)相關詩句: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
3.潼關
(1)地理位置: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是關中的東大門,西進長安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2)歷史背景:潼關關城始設于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隋移關城于今楊家莊南城北村一帶,與漢代關城南北夾峙,形成兩座關城, 形勢更加險要。唐武則天,潼關又從塬上北遷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現在的潼關。 歷代各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這里駐屯重兵,設關把守。潼關,經宋、明以來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門有明代建筑的門樓,俗稱“樵樓”,宏偉壯觀。
(3)相關詩句:清 譚嗣同—《潼關》
4. 友誼關
(1)地理位置:友誼關,位于廣西省憑祥市西南邊境兩山對峙險坳處,扼中越交通之咽喉。聞名中外的鎮南關大捷和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就在這里打響,歷代為軍事要地,均設重兵把守。
(2)歷史背景:明朝時,關上設有昭德臺,關后建有關帝廟,關兩旁筑城墻分聯兩山之麓。到了清朝,建關樓一層,兩重門,貫以通道,外門額書“南疆重鎮”,內門額書“鎮南關”。中法戰爭期間,關樓曾經被毀。蘇元春督邊時,又重建二層關樓,關后曾建昭忠祠。1896年,南關對訊建立,則拆去關帝廟和昭忠祠,改建一座法式樓房用以辦公,人們慣稱“法國樓”。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入侵,關樓再次被毀,僅剩底層拱門。1953年10月更名睦南關。1965年1月,國務院批準睦南關改名為友誼關,3月球日,在關口舉行睦南關改名儀式。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鐘楓主持了友誼關命名儀式。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