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應用能力(B 類)》是針對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測查應試人員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考查的能力包括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
一、知考情:明確命題特點
試卷題本由給定材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組成,全部是主觀性試題。所對應題型包括概念分析,校閱改錯,論證評價,材料分析,寫作題等。試題內容主要涉及事業單位人文社科類專業技術崗位的工作任務,如觀點歸納、材料改錯、調查研究、工作方案等。
二、知規律:熟知出題形式
1.瞄準“新生事物”。非作文極為關注人文社科領域的新話題、新事物、新現象,比如親社會行為、數字經濟、創客教育、轉基因、網約車、大學生網購等。呈現方式有兩種:一是概念分析題直接測查;二是其他題型的背景材料。
2.要求“嚴謹表達”。嚴謹表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字運用的規范嚴謹,比如校閱改錯題。二是語言表達的邏輯嚴謹,比如論證評價題。
3.注重“價值導向”。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注重規范社會行為,如“小議規則”“尊重”“落實”“職業精神”等;二是注重個人修身養性,如“1℃之差”“平凡中的不平凡”“自省”等。
4.作答“似易實難”。在題目作答中,“會不會”的問題較少存在,“好不好”的問題難以解決。比如,概念分析題對綜合概括能力要求較高。校閱改錯題不僅在于錯誤數量的多少,更在于錯誤類型的典型;不僅在于指出錯誤,更在于還原最準表達。寫作題分值極大,寫完容易,出彩尤難。
三、明方向:如何高效準備
(一)做歷年試題。歷年試題是最有效、最真實的考試還原。認真研究歷年試題的主題、題型、材料特點、作答字數等,了解命題規律,明確考試形式和方向;同時,通過練習歷年試題訓練,了解自身的問題與不足,查漏補缺,提高自身考試競爭力。
(二)培養閱讀習慣
《綜合應用能力B》給定材料2000字左右。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閱讀,這就需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考題材料大多來自事業單位官方網站、官方媒體報道和學術期刊等。平時養成閱讀習慣,每天堅持閱讀20分鐘,日積月累,可以快速提高閱讀的時間,更好理解材料、準確作答。同時,通過長期閱讀,有利于積累常見作答語言表述,增強知識儲備。
四、善積累:規范語言表達
《綜合應用能力(B類)》材料相對較短,不同于《申論》科目的作文可以從材料中“抄答案”,應試人員若沒有相關素材積累,將較難對B類的考查主題展開多角度的深入分析與論證,這也使得素材積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下給大家分享作文案例素材:
青蒿濟世,科研報國,諾獎得主屠呦呦臨危受命,整理中醫典籍,遍訪名老中醫,從中醫典籍中汲取靈感,首次發現“青蒿抗瘧”療法;
一生專注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懷夢想,躬耕于田野,將一生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科研事業,成功培育舉世矚目的超級雜交水稻;
一生為國造重器,一生筑夢星辰大海,天眼之父南仁東跋山涉水,22年青絲變白發,一路攻堅克難,帶領團隊成功建設全球頂尖水平射電望遠鏡。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歸祖國,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帶領優秀團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巡天探地填海”多項國內技術空白。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數百萬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用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創造反貧困斗爭的中國奇跡。
在創新發展各領域,廣大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拼搏創造,以“奮斗者”號深潛萬米、嫦娥五號探月取壤、“九章”橫空出世,激揚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在改革開放最前沿,上海浦江潮涌,深圳整裝前行,海南自貿港揚帆起航,“一帶一路”建設縱深推進,讓更多“春天的故事”精彩演繹。
在廣袤的神州大地,各行各業爭分奪秒復工復產、全力以赴創新創造,億萬農民以辛勤勞動實現糧食生產“十七連豐”、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0余萬建設者奮戰雄安新區、讓未來之城拔節生長,數百萬快遞小哥風里來雨里去、以830億件快遞年業務量跑出中國經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