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分為兩種表現形式,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即“相互依賴”,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其中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就是我們說的相互依賴的矛盾著的對立面,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
另一種表現形式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矛盾雙方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即“相互轉化”。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表達,正確且完整的表述是“在一定條件下,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轉化”,正確但略有省略的表述是“矛盾著的對立面可以相互轉化”,錯誤的表述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直接轉化”;其次,經典案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的是塞上一老翁,丟失一匹馬而帶回一群馬,本是壞事變好,誰知兒子卻因騎馬而摔斷了腿,最后卻因為腿傷躲過戰禍,可謂是好事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即同一性中“相互轉化”。
【試題再現】“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A.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
B.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
C. 矛盾雙方相互對立
D. 矛盾雙方相互轉化
【答案】D。解析:從資源再利用來看,對垃圾進行合理的分類利用,就可以將其轉化成為能夠被再次使用的資源,從而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充分發揮資源的價值。這句話表明,在一定條件下,我們可以把垃圾轉化成為資源,體現的哲學原理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故本題答案為D。
【牛刀小試】《易經》里記載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下列選項中,與其包含的哲學觀點一致的是:
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C.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D.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答案】C。解析:“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指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體現的哲學原理是矛盾同一性中的“相互轉化”。A強調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體現的哲學原理是質量互變規律中,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B強調君子胸襟開闊、心地純潔,因而坦坦蕩蕩,小人營營茍茍、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C強調世界改變了,事情也就隨之改變,事情改變了,那就需要對變化進行準備,體現的哲學原理與題干相同。D強調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體,體現的哲學原理是片面即形而上學的觀點,故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