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與認識的定義與特點是比較簡單的知識點,考察頻率也比較低。雖然考察頻率比較低,但是了解其定義與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那么問題來了,實踐與認識的定義是什么?
實踐是人們能懂的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的社會活動,而認識則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應。從認識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沒有實踐的基礎就沒有認識的產生,而認識具有能動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
實踐決定認識體現在四個方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認識的得到與否取決于實踐活動,那也就是說在考試題干中,考生只要能看到先有實踐后有認識,這個題目很大幾率就是在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比如欲知山中事,需問打柴人,山中事這個認識的得到是在詢問額打柴人的實踐活動之后。雖然來源是唯一的,只能是實踐活動,但獲得認識的渠道卻有很多,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間接。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強調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或推動認識前進,在題目中表現為舊認識通過實踐變為新認識,認識得到了深化。比如吃一塹,長一智,通過實踐,使人的社會經驗得到增長。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認識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認識,而是最終要通過認識為實踐活動服務,歸宿是實踐活動,在考試題目中表現為認識為了實踐。比如提出求知為應用,得到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應用、實踐。
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現在有多種認識,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判定對錯,在題目中表現為現有A認識和B認識,通過實踐判定A認識正確。比如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通過實踐來判定現有的動物歸屬于哪個類目。
以上便是實踐決定認識的表現形式,也是考試中的難點,通過公式將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簡單化,套用公式進行判斷。在考試中一般情況下就是需要考生判定歸屬。具體表現為下列例題。
例:下列選項中,與“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摸油瓶手不膩”蘊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宇宙的理解越來越深化
B. 欲問山中事,需問打柴人
C.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D. 光是說不行,緊要的是做
【答案】B。解析:根據以上的公式來看,題目中“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摸油瓶手不膩”體現的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A項是實踐是認識的動力,B項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C項和D項是實踐是認識目的。故本題正確答案是B。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