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及以前的朝代,官員主要通過“世卿世祿”產生。世卿世祿是指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
二、軍功授爵制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實行軍功授爵制,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分之高低。
三、“養士”之風
春秋時期,養士者往往被描繪成野心家,收養私屬、私卒、私士,被社會輿論所不容。但到戰國時代,只要是有實力有抱負的國君、權臣,無不以盡可能多地收養門客為榮。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后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戰國時期“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從而形成“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的局面。
四、察舉制
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確立時間是漢武帝時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考核標準主要有:
①孝廉。孝廉是主要的考核標準。孝、廉是“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起初舉“孝廉”是以郡為單位,東漢時改以人口為單位。“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認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②茂才。茂才即秀才,是指有美才之人也,即優秀人才。始于漢武帝時期,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作茂才(茂材)。
③察廉。“察廉”就是察舉廉吏的意思。與孝廉不同的是,被舉為“廉吏”者,多為低級官員,而舉為“孝廉”者,一般皆入朝為郎官。
④光祿四行。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春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質樸、敦厚、遜讓、有行(或作節儉)是四種品行,也是“光祿四行”的選拔標準。
⑤明經。“明經”就是通曉經學。所謂“經”,原指先秦經典,漢武帝尊崇儒學后,“經”就專指儒家經典。漢代有許多名臣皆以明經科入仕,重經之風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
五、征辟制
征辟,即徵辟,是漢代一種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徵,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六、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曹丕命吏部尚書陳群制定的制度,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九品”是指將人才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選拔過程是:①看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②評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于品德評語。
③定品:即確定品級。
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七、科舉制
隋文帝時期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出現。唐朝時期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時期考試科目分為進士和明經兩科,武則天時增設武舉,并設立殿試,唐玄宗時期任用高官主持科舉考試,提高了科舉制的地位。北宋對于科舉制進一步發展,采用“糊名法”和“謄錄法”來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明朝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實行的“八股取士”。到1905年,科舉制廢除。
【例1】我國古代人才測評方式主要有選、舉、考、用四種,每一種測評方式都有與之對應的選拔制度。下列選項對應錯誤的是:
A. 選——禪讓制
B. 舉——察舉制
C. 考——科舉制
D. 用——九品中正制
【正確選項】D
【解答】本題考查古代人才選拔制度并選錯誤項。
A項:“禪讓”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其本質是“選賢任能”,與“選”對應正確。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