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歷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現在過的農歷正月初一“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歷被引進,而農歷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2.“春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的祭灶(廿三或廿四)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3.“春節”的時間不是一天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4.“春節”可能過兩個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
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我們沒緣分碰見了。
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5.“大年三十”也會在“二十九”
一個月沒有30天,這在農歷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現行農歷是根據地球、月亮、太陽三者運行的天文數據來安排的,必須每個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實上,月亮從圓到缺的時間,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數必須是整數,這就導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現,便會發生某個月擁有30天,某個月29天的情況。
如果這個月剛好是臘月,那么這一年(農歷)就沒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九。
6.“春節”每天的習俗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燒炮、燒紙寶,然后吃“開年飯”。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余。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正月初六叫六六大順。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
正月初八是開工日,走親訪友拜年基本完畢。
所以,我們初七為什么要上班?!
7.“春節”不止中國有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緬甸、文萊。
8.“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這貨的。
9.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關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于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
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10. 拜年抱拳有學問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
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
11.“春節”的詩歌真的考很多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田家元日》是唐朝詩人孟浩然所作五言律詩。前兩聯對詩人對自己年過四十卻沒能為官表示哀傷,后兩聯對和農夫一起推測天氣,表現出自適之情。詩人借詩抒情,隱隱透露了不甘隱居躬耕的心情。
“元日”是指農歷正月初一。“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北方轉而指向東方。古人認為北斗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詩中的“元日”是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桃”即桃符,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在這里,特別強調一下,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元日》考查的次數真的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歷年事業單位試卷中關于此詩的題目不少于10道。若要給大家送新年福利,一首《元日》足矣!
以上的冷知識你們都知道嗎?趕緊送給朋友們一起長知識吧!祝您2020鼠年新春好運,心想事成,金榜題名,前程似錦!
試題練習:
1. 下列哪句詩與“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出自同一首詩?( )
A.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B.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C.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D.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答案】B
【解析】《元日》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原文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故本題選擇B項。
2. 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屠蘇”指的是( )
A. 蘇州 B. 房屋
C. 人名 D. 酒
【答案】D
【解析】“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出自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詩。意思是:鞭炮響轉眼間一年一過,屠蘇酒暖心房春風吹拂。“屠蘇”是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風俗。故本題選擇D項。
3. 宋代王安石有一首詩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描寫( )
A. 春節 B. 元宵節
C. 寒食節 D. 重陽節
【答案】A
【解析】“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出自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描寫的是春節的熱鬧情況,其中從“一歲除”三個字中即可看出舊的一年已經過完,迎接新年的意思,故本題選選擇A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