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日裔美國人)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從定義上看,比特幣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去中心化支付。P2P,即peer to peer lending,意為個人對個人(伙伴對伙伴),又稱點對點。這就意味著比特幣與所有的貨幣不同,它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而是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這就使得比特幣就像現實中的金礦一樣,每個使用比特幣的個人可能成為這個“金礦”的挖掘者,同時也導致了比特幣總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這樣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能夠確保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第二,貨幣加密流通。比特幣使用整個網絡中眾多節點(去中心化)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意思就是無論是誰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是在網絡上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那么交易行為和記錄將會被記錄下來,儲存在一個特定的數據庫中,這個數據庫與其它數據庫相連,彼此印證,實現“賬賬核對”。如此龐大的信息被儲存下來就會有安全風險。在安全性上,比特幣采用了密碼學加密方法,這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從而保證信息記錄的安全性。
2. 比特幣和區塊鏈有什么聯系?
比特幣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誕生的。狹義來說,區塊鏈是一種將數據區塊以時間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數據庫(或者叫分布式賬本技術)。
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無數個小數據庫相鏈接構成的。這些小數據庫,就像一個個小賬本,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所有人的點點滴滴。當人與人的行為有關聯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小賬本記錄的信息又能相互印證,這樣就使得整個區塊鏈中的信息不可作偽,不可篡改。另外,當某個人的小賬本突然損壞,信息丟失的時候,也不影響其他人賬本的使用和信息的完整性。
總結一下,區塊鏈就是通過“全網見證”,所有交易信息被“如實地記錄”,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獨立性、安全性、匿名性特點的網絡數據庫技術。
3. 區塊鏈類型
目前,區塊鏈技術分為公有區塊鏈、聯合(行業)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三大類。
公有區塊鏈是指:世界上任何個體或者團體都可以發送交易,且交易能夠獲得該區塊鏈的有效確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公有區塊鏈是最早的區塊鏈,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各大虛擬數字貨幣均基于公有區塊鏈,世界上有且僅有一條該幣種對應的區塊鏈。
行業區塊鏈:由某個群體內部組成的區塊鏈。
私有區塊鏈: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個人,獨享的區塊鏈。目前該技術還在摸索當中。
4.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2008年由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2009年比特幣誕生,在隨后的幾年中,區塊鏈成為了電子貨幣比特幣的核心組成部分。
2014年,“區塊鏈2.0”成為一個關于去中心化區塊鏈數據庫的術語,“區塊鏈2.0”技術使存儲個人的“永久數字ID和形象”成為可能,并且對“潛在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提供解決方案。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宣布對數字貨幣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會議肯定了數字貨幣在降低傳統貨幣發行等方面的價值,并表示央行在探索發行數字貨幣。
2016年12月20日,數字貨幣聯盟——中國FinTech數字貨幣聯盟及FinTech研究院正式籌建。
近年來,不少互聯網公司、金融公司在區塊鏈的試水中紛紛發布了自己的區塊鏈平臺,例如工商銀行推出首個自助可控的區塊鏈平臺;農業銀行在國內銀行業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建設銀行推出區塊鏈銀行保險平臺,并成功辦理業內首筆區塊鏈國際保理業務。
2019年3月,廣州仲裁委基于金鏈盟的“仲裁鏈”出具了業內首個裁決書,標志著區塊鏈在金融發放貸款的司法應用真正落地。
互聯網公司中,支付寶2018年6月在香港上線了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騰訊涉及游戲、供應鏈金融、電子存證、BaaS等;百度涉及支付、資產證券化、BaaS、信貸等。
國際方面,以IBM為例,早在2014年開始布局研發Open Blockchain框架。目前,IBM在食品安全全流程追溯和供應鏈物流管理都有應用平臺落地。
5. 未來發展趨勢
10月24日政治局會議提出,當前區塊鏈需要深化的應用領域包括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同時要探索“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運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的應用。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