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是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千年中華文明的標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義。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考點1:甲骨文的發現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買藥,發現中藥“龍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畫符號。經過仔細研究,王懿榮認為“龍骨”上的這些刻畫符號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發現后來得到學術界確認。由于這些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而被稱為“甲骨文”。王懿榮因此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著名考古學家們,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后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后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考點2:甲骨文記載的內容
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考點3:甲骨文的特點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余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后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后呼應的活潑局面。并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題目練習:
1. 下列有甲骨文的各種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甲骨文發現于殷墟原址,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B.甲骨文之所以得名,在于它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C.殷墟甲骨文的主體內容,主要是些“卜辭”,是記載“占卜”過程的王室檔案
D.甲骨文上的文字現在基本上已經被考古辨認出來,與《史記》中的相關記載相對照,大多可以符合
【正確選項】D
【解答】“基本上已經被考古辨認出來”的說法錯誤,目前發現大約13萬片甲骨,有4000多個單字,但只識別出約2000多個字。故本題選D。
2. 下列事件中最早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了信息的保護和傳達的是( )
A. 印刷術的發明
B 甲骨文的出現
C 電話、電視的發明
D 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
【正確選項】B
【解答】題干中的關鍵在于“最早”和“信息的保存和傳遞”,文字的出現實現了信息的保存和傳遞,我國最早的文字形態即是甲骨文。文字出現后可以將信息進行記錄,隨著時間推移仍然可以流傳,以供后世參考,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故本題選擇B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