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最早的日食記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記錄日食的國家。我國對于日食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發(fā)生的日食,記載于《尚書·夏書·胤征篇》:“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gǔ)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描繪了天有異象,人們慌亂四散的場景。
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傳》里記錄了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日食,引用了《尚書》里“辰弗集于房”,把《尚書》和日食聯(lián)系起來。
商代的日食主要記載在甲骨卜辭上。卜辭中被認為是日食的有5次,一般都寫作:“日月有食”,“日又”等。
《詩經(jīng)·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這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對于日食最早最準確記載。這是發(fā)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這個時間比古代巴比倫記載的烏格里特日食要晚。(烏格里特日食發(fā)生在公元前1374年,持續(xù)了2分7秒。烏格里特是敘利亞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根據(jù)美索不達米亞歷史學家的描述,太陽在此次日全食過程中“遭到羞辱”。)
從春秋時代開始,古人對于日食有了完整的連續(xù)性的記錄。《春秋》這部編年史書共記載了公元前770到前476年之間的37次日食,其中33次被證明是完全可靠的。據(jù)統(tǒng)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記錄了大約1000多次的日食,不愧為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
考點2:日食的社會意義
在古代中國以農(nóng)立國,人們還不具備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時,只能盡力觀察自然的變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變,以便做出解釋和判斷。相傳,堯帝時候就已經(jīng)設(shè)立“掌天地四時”的專職天文官負責觀察天象。上述提到的《尚書·夏書·胤征篇》記錄的仲康日食,就是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觀測,沒有及時做出預報,以至于引起全國恐慌。當時,夏王認為自己是天子,十分重視天象,把天象看作是上天給予的暗示,因此,夏王盛怒討伐二人。
這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一直有的“天人感應”的觀念,這種觀念把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與人事對應起來。由于太陽對糧食耕種、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日食對于古人來說就比較可怕,認為是“天狗吞日”,會采取打鼓、朝天空射箭、用物或人祭祀等,希望以此化解災難。對君王來說,日食被認為是上天的“譴告”,是帝王“失德”的重要標志,因此古代一旦發(fā)生日食,君王要檢查自己的德行與用人,要禁食、素服、避正殿等等,有時候還要下罪己詔。
考點3:對日食的觀測與解釋
中國古人對日食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天人合一”的社會意義,也有人從科學的角度來觀測和解釋日食的。
1. 日食的觀測
古代記載觀測的人叫史官,后來在司天監(jiān)或司天臺內(nèi)觀測。故觀測人員叫臺官或日官。觀測后作出的記錄,叫“候薄”。
公元前1世紀,天文學家京房,已采用水盆照映的方法,以避免強烈日光傷眼。
從唐代約公元822年起,我國就已經(jīng)可以將日食時間預測精確到小時。
由于水面的反光能力差,到了宋代改用油盆。
到了元代,郭守敬制造了仰儀,觀測日食就更方便了。
這是利用小孔成像法準確的測量日食。當太陽光透過中心小孔時,在仰儀的內(nèi)部球面上就會投影出太陽的映像,觀測者便可以從網(wǎng)格中直接讀出太陽的位置了。尤其在日全食時,它能測定日食發(fā)生的時刻,利用仰儀能清楚地觀看日食的全過程,連同每一個時刻、日食的方位角、食分多少和日面虧損的位置、大小都能比較準確地測量出來。這架儀器它甚至還能觀測月球的位置和月食情況。被稱為“日食觀測工具的鼻祖。”
2. 日食的解釋
我們現(xiàn)代人都知道,當太陽、月球和地球排成一條直線,月球位于兩者之間時,就會發(fā)生日食現(xiàn)象。古人對這一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比較科學的解釋。
西漢天文學家劉向說:“日蝕者,月往蔽之”,把日食解釋為月亮遮住了太陽,公元前一世紀就能提出這樣的理論,足見古人的智慧。
東漢的王充在《論衡》中也指出日食是一種日然現(xiàn)象,駁斥讖緯之說,“在天之變,日月薄食(蝕)。四十二月日一食(蝕)。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蝕)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
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精確的歷史時鐘,從古到今,人們對日食都熱切關(guān)注研究。傳統(tǒng)文化中對日食的研究的重要事件也成為考試中的考點,大家在復習古代科技常識時,要對日食的成因、解釋、社會意義等加以了解,從而更好地應對考試。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guān)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