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根本原因: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
導火索: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
(一)常考人物:
1.林則徐
“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著名詩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2.魏源
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其編纂的《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第一部較為詳盡較為系統的世界歷史、地理著作。
3.徐繼畬
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
著有《瀛寰志略》。《瀛寰志略》,提出西方共和制符合中國“天下為公”的古道,提出近現代化經世主張。
不平等條約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趁清政府疲于應對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不平等條約
火燒圓明園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正式發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修改已訂的各不平等條約有關條款),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從天津北塘登陸進京,英法公使卻依仗武力,率艦隊蠻橫闖入大沽口。駐守大沽口的清軍開炮阻擊,英法聯軍狼狽逃出大沽口。在通州談判時,雙方使節因枝節問題發生劇烈爭議,英國的無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絕,清政府將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當做人質。英法聯軍得知后立即進軍北京。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兩國以換約受阻為借口,攻入北京,當清政府歸還人質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殺,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
咸豐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于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余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圓明園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