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
1.作為:即積極的行為,是指以積極的身體舉動試試刑法所禁止的行為。
2.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重點掌握不作為)
(二)不作為犯的成立條件:
1.有義務作為:行為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的具有法律性質的義務(不包括道德上的義務;必須是針對特定人的義務)
2.有能力作為: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的義務。
3.有危害發生: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
(三)構成不作為犯必須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
不作為犯的義務來源包括:
1.法律上明文規定的義務,如父母子女之間的相互撫養贍養的義務;
2.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如警察、消防員有救死扶傷的義務;
3.由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如因為簽訂了雇傭合同,保姆對家里老人產生的照顧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如帶鄰居小孩游泳,小孩溺水時救助的義務。
二、犯罪結果,是犯罪行為對刑法保護的客體所造成的損害。
三、因果關系,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例:
1.甲、乙夫婦因8歲的兒子嚴重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往兒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強”時被乙看到,乙說:“這是毒藥吧,你給他喝呀?”見甲不說話,乙嘆了口氣后就走開了。毒死兒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體并對外人說兒子因病而死。關于甲、乙行為的定性,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
A.甲與乙構成故意殺人的共同犯罪
B.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包庇
C.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遺棄罪
D.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無罪
2.關于不作為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ACD)
A.寵物飼養人在寵物撕咬兒童時故意不制止,導致兒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B.一般公民發現他人建筑物發生火災故意不報警的,成立不作為的放火罪
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為的,可能成立不作為犯罪
D.荒山狩獵人發現棄嬰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為犯罪
3.關于不作為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BCD)
A.甲在車間工作時,不小心使一根鐵鉆刺入乙的心臟,甲沒有立即將乙送往醫院而是逃往外地。醫院證明,即使將乙送往醫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醫的行為構成不作為犯罪
B.甲盜伐樹木時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將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傷者的行為構成不作為犯罪
C.甲帶鄰居小孩出門,小孩失足跌入糞塘,甲嫌臟不愿施救,就大聲呼救,待乙聞聲趕來救出小孩時,小孩死亡。甲不及時救助的行為構成不作為犯罪
D.甲亂扔煙頭導致所看倉庫起火,能夠撲救而不救,迅速逃離現場,導致火勢蔓延財產損失巨大。甲不撲救的行為構成不作為犯罪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