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身體,從認識骨骼開始。成人有206塊骨,其中6塊聽小骨屬于感覺器。骨由骨質、骨膜和骨髓構成。
一、骨質由骨組織構成,按結構可分為密質和松質。骨密質結構致密,抗壓抗扭曲性強,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質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內部。骨小梁的排列方向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平行,因而骨能承受較大的重量。扁骨的骨密質配布于表層,稱內板和外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松脆,故顱蓋骨骨折多見于內板。骨松質配布于中間,稱板障,有板障靜脈經過。短骨和長骨的骨骶,外周是薄層的骨密質,內部為大量的骨松質。
二、骨膜主要是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被覆于關節面以外的骨表面,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內、外兩層,外層致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著于骨面,內層疏松。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網眼也襯有一層菲薄的結締組織膜,稱骨內膜。骨膜的內層和骨內膜有分化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能力,可產生新骨質、破壞原骨質以重塑骨。幼年期骨膜功能活躍,以促進骨的生長;成年時相對靜止,維持骨的生理狀態。骨損傷時,如骨折,骨膜成骨功能重新活躍,以促進骨折的修復愈合。如骨膜過度剝離或損傷,則骨折愈合困難。
三、骨髓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內的軟組織。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含有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細胞,呈紅色,有造血和免疫功能。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均為紅骨髓,5歲以后,長骨骨干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黃骨髓,失去造血能力。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能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椎骨、骼骨、肋骨、胸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等長骨的骶內終生存在紅骨髓,臨床常選骼前上棘或骼后上棘等處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象。
在醫療事業單位筆試考查中,對于骨的結構中,最愛考查的知識點是紅骨髓和黃骨髓。它的常規考查方式,我們通過一道習題來獲悉:
1.有關紅骨髓,描述正確的是:
A.成年人存在于骨腔內 B.不存在于板障內
C.胎兒期造血,成年期不造血 D.髂骨、胸骨、椎骨內終身存在紅骨髓
1.【答案】D。解析:骨髓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內的軟組織,不分年齡。扁骨的骨松質配布于中間,稱板障(A、B錯)。紅骨髓一直在造血,只是5歲以后,長骨骨干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黃骨髓,失去造血能力。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能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C錯)。椎骨、骼骨、肋骨、胸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等長骨的骶內終生存在紅骨髓(D對)。故本題選D。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衛生基礎資料:前庭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