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于人體各組織、器官的血管是一個連續且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包括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它們與心臟一起構成心血管系統。血液由心房進入心室,再從心室泵出,依次流經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然后返回心房,如此循環往復。而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內,就會對血管側壁形成壓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血壓。
動脈血壓是人體的基本生命體征之一,也是臨床醫生評估患者的病情輕重和危急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我們的血壓也必然會受到很多生理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波動。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看生理學中,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在生理情況下,動脈血壓的變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心臟每搏輸出量
每搏輸出量的改變主要影響收縮壓。搏出量增加時,心縮期射入主動脈的血量增多,動脈管壁所承受的壓強也增大,故收縮壓明顯升高。
2.心率
心率的變化主要影響舒張壓。心率加快時,心室舒張期明顯縮短,因此在心舒期從大動脈流向外周的血量減少,存留在主動脈內的血量增多,致使舒張壓明顯升高。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以影響舒張壓為主。外周阻力增大時,心舒期內血液外流的速度減慢,因而舒張壓明顯升髙。通常情況下,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
彈性貯器作用主要使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波動幅度減小。老年人由于動脈管壁硬化,管壁彈性纖維減少而膠原纖維增多,導致血管可擴張性降低,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減弱,對血壓的緩沖作用減弱,因而收縮壓增高而舒張壓降低,結果使脈壓明顯加大。
5.循環血量與血管系統容量的匹配情況
生理情況下,循環血量與血管系統容量是相匹配的,即循環血量略多于血管系統容量,使之產生一定的循環系統平均充盈壓,這是血壓形成的重要前提。大失血后,循環血量減少,此時如果血管系統容量變化不大,則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將降低,動脈血壓便下降。
掌握影響動脈血壓的生理因素,在我們生理學試題中有重要意義,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注意區分,要區分各種情況引起動脈血壓的變化,才能更好地應對考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