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原名墨翟,宋國人,墨翟出身卑賤,常稱自己是“鄙人”、“賤人”。墨子曾經師從孔子的后學,學習儒學,但是他特別反對儒家重禮厚葬、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轉而批判儒家學說,自成一派,成為學術思想史上第一個批判儒家的思想家。墨家和儒家同被稱為顯學,但命運卻和儒家截然不同。漢代開始儒家開始成為獨尊,而墨家成為了絕學,被視為異端。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墨子,來看看他有哪些“前衛”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
墨子認為教育是可以對人產生影響的,由此,墨子提出了“素絲說”,以素絲和染絲作比喻,來說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變和形成。他提出“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在墨子看來,人性不是天生的,生來的人性不過和待染的素絲一樣,下到什么顏色的染缸當中,就成什么顏色,也就是有什么樣的環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樣的人。
基于這樣的前提,墨子認為可以通過推行教育達到“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思想。墨子主張通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去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兼愛的社會。墨子認為可以通過教育使社會實現完善,所以墨子將對人的教育看成是“愛人”、“利人”的重要內容和表現。
二、教育目的
墨子想要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這就決定了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兼士”或“賢士”,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或仁政德治,批判不問賢能的腐敗政治和社會不合理現象。墨子也提出了兼士和賢士的三條標準,即道德上“厚乎德行”,思維論辯上“辯護言談”,知識技能上“博乎道術”。墨子的教育目的體現了當時小生產者的平等理想,但是在戰國嚴酷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追求和愿望只能是一種不易實現的空想,但是這種平等、博愛精神卻是我們一筆可貴的精神遺產。
三、教育內容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
墨子針對當時的民眾現狀,提出多方面的教育,去養成兼士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如用兼愛實現平等;用非攻去除非正義征戰;破除實習特權,實現賢人政治;統一人們的視聽言行;鼓勵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自強不息;約束統治者謹言慎行等等。
(二)科學和技術教育
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兼士獲得“各從事其所能”的實際本領。墨家的自然科學教育有很高的造詣,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廣泛。墨家最早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并做了類似“小孔成像”的實驗。
(三)文史教育
墨子反對儒家以六藝為主體的文史知識教育,但也沒有完全拋棄文史知識的學習。不過墨子顯然不注重這部分的教育內容,墨子認為只需學好有利于實現兼愛的主張和本領,并多實踐即可。
(四)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
包括認識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邏輯的教育。目的在于鍛煉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擅長與人辯論,用邏輯力量去說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墨子還提出了判斷是非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時,中國家百姓之利”。
四、教育方法
(一)主動
墨子不滿儒家“叩則鳴,不叩則不鳴”的教育方法,他主張要主動積極地“上下說教”,向人們宣傳、推行自己的主張。
(二)創造
墨子反對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認為人類文化的創造、繼承、發展有一個過程,作為每代人都應有所作為。這也反應了墨子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也表現了他的學習與教育方法都很注重創造。
(三)實踐
墨家特別重實踐,認為人們不能懶惰和懈怠,沒有在艱苦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頑強意志,談不上人的智慧。
(四)量力
墨子是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明確提出“量力”這一教育方法的,認為在進行教育時要考慮學生的力所能及。由此墨子提出“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表現出墨子對教學規律的把握。
墨子的主張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是一份獨特且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在當時看來也是很“另類”的思想。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已經能夠很好地掌握墨子的相關知識了,那讓我們趁熱打鐵,來做一下下面的這道題吧!
【單選題】我國古代特別重視實用技術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故本題選D。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