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常以客觀題考查,主要以單選、多選、判斷的形式考查,需要對于每一水平和階段有所理解。今天為同學們梳理這一知識點,希望對同學們在備考的過程中有所幫助。
科爾伯格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采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最經典的就是“漢斯偷藥”的故事,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癥,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鐳。制造這種藥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鐳,而這點藥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漢斯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漢斯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藥就是為了賺錢”。漢斯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科爾伯格把這個故事告訴兒童,并問兒童漢斯應不應該偷藥以及為什么?在實驗中,科爾伯格關注的不是兒童答案是或者否,而是回答中的原因和理由。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發現,兒童不論種族、文化、家境,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隨年齡發展趨勢一致。于是通過整理,他將兒童道德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一、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1.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
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就主要看后果。比如,有些孩子會認為漢斯不能去偷藥,因為如果偷藥被人抓住的話會坐牢的。
2.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他們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主要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如果問該階段的孩子漢斯應不應該偷藥,有些孩子認為漢斯應該去偷藥,誰讓那個藥劑師那么壞,便宜一點就不行嗎?有些孩子認為不應該偷藥,因為偷藥的話要坐牢,對漢斯沒有好處。
二、習俗水平(9—16歲)
1.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
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并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比如,他們會認為,漢斯應該去偷藥,因為做一個好丈夫就應該照顧好自己的妻子,好丈夫的形象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贊揚。如果他不這樣做,結果妻子死了,別人都會罵他見死不救,沒有良心。
2.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處于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準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比如,兒童會認為,漢斯不應該去偷藥,因為如果人人都違法去偷東西的話,社會就會變得很混亂。
三、后習俗水平(16歲以后)
1.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處于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如,他們會認為,漢斯應該去偷藥,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遠遠大于藥劑師對個人財產的所有權。
2.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進行思考。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于一切。
需要強調的是科爾伯格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按照不變的順序來進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兒童道德都會發展到后習俗水平。一小部分兒童到達習俗水平后會向后習俗水平發展,但大部分兒童道德會處于習俗水平。
【真題再現】
小明為了趕時間,在過十字路口時不守紅綠燈,因為怕耽誤自己的時間而遲到,小明的道德發展應該處于( )。
A.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 B.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C.尋求認可定向階段 D.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答案】B。小明怕耽誤自己的時間而不遵守交通規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所以處于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教師招聘中常考的各種“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