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國時期
一般認為我國的封建社會是在戰國時期形成的,而“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可以看作是戰國史的開端。
春秋戰國時期,在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后,周王室喪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于是諸侯并起,連年戰爭不斷,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國學還是鄉學都難以維持,逐漸衰廢,即“亂世則學校不修”。舊時“學在官府”的教育走向也形同虛設,正所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雖然奴隸制官學逐漸走向衰廢,但各個諸侯國為了培養繼承人,曾專門設置保、傅等官職教育他們的子女。
①私學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舊的奴隸制官學已經廢弛,新的封建制官學還未創辦,這使得私學這種新型教育在春秋時期產生,并在戰國中期表現出空前繁榮,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特點。
對于戰國時期的具體學派,西漢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概括為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后期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加上了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上述學派之間存在著許多交叉關系,而各家內部也分為不同流派。但以儒墨兩家為顯學,《韓非子·顯學》中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
②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戰國中期唯一的新型官辦高等學府。它的誕生使當時中國文化教育的中心轉至齊國。由于學宮設立于齊國都城臨淄(今淄博淄川區)的稷門(城西門)而得名,持續140年左右。稷下學宮是從養士、用士的風潮發展而來的,齊桓公繼位后,為鞏固齊國政權,也開始校仿養士之風,“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稷下學宮由此而生。
稷下學宮有如下幾個特點:
1.有教無類,擇優聘師。在招收學生方面,稷下學宮借鑒了私學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在招收教師方面,不分貴賤,擇優聘用,統稱“稷下先生”。
2.民主管理的體制。學宮中主持教學、掌管重大學術活動的人為“祭酒”,最出名的是荀子,曾三次擔任祭酒一職。
3.兼官學和私學與一身,容育士與養士為一體。稷下學宮整體上是國家創辦的官學,但私學卻是其基礎,是官方主持私學云集的一種官資私辦的聯合體。
4.教學與咨詢相結合。創立之初,稷下學宮主要以“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其實就是提供政治咨詢的參議機構。
5.自由教學與嚴格學規相結合。稷下先生可以自由招生,來去自由,但在自由講學的同時,還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學生的規則。
6.兼容并包及百家爭鳴的辦學方針。黃老學派、荀子學派、陰陽學派均出自稷下學宮。
二、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在西漢初年,國家推行黃老之學的文教政策以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政治環境發生變化,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三大建議:“推明孔氏,罷黜百家”、“興太學以養士”、“重視選舉、選賢任能”。這三大文教政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倫理話,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實現了私學的統一和教育的儒學化。
①太學
太學是漢代最重要的官學之一,創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是我國最早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主要內容的最高學府,也是漢代中央官學的主要形式。太學的學生稱之為博士子弟,一般由太常或地方長官候補。太學的老師稱之為博士,多為學術界的名流,最初用征或推薦的方式,東漢時期則需要考試,還要寫“保舉狀”。
太學學生多教師少,因此除定期指導、講授需要舉行集會活動外,平時主要由學生自習、自修。太學也沒有限定的修業年限,學業完成的標志就是被選拔做官。太學隨不收學費,但生活費用仍需要自理,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不得不靠勞動謀生維持學業,比如匡衡等人。
②鴻都門學
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學、藝術院校,始于東漢時期(178年),因其坐落于洛陽鴻都門而得名。但鴻都門學實際上是政治斗爭的產物,東漢末年時期,宦官執掌朝政,雖然這些宦官在政治上大權在握無出其右,但在社會地位很低,不能得到知識分子的支持,為了與士族和他們支持的太學相抗衡,這些宦官迎合漢靈帝劉宏對書畫藝術的喜好,創辦了鴻都門學。
鴻都門學以尺牘、小說、辭賦和字畫作為主要學習內容,并從事各種創作活動。雖然鴻都門學并非是專門為選拔官吏設置的學校,但很多鴻都門學的學生因為受到皇帝賞識而被破格錄用,“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
由于鴻都門學是政治斗爭的產物,后又爆發黃巾之亂,因此僅僅只存在了十余年。
③官邸學
官邸學也是漢代重要的官學學校,是政府專門為皇室及貴胄子弟設立的貴族學校,創立于東漢時期(66年)。官邸學又分兩種,一種被稱作四姓小侯學,即皇室的四個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另一種是宮廷學校,主要招收女子,由漢安帝時期的鄧太后提倡設立,主張貴族女子和宮人中的婦女皆可入學受教。
④地方官學
漢朝時期的地方官學是按行政區劃而設立的學校,據《漢書》記載,“郡國曰學,縣、道、邑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
⑤私學
漢代不僅官學繁榮,私學也有極大的發展。漢代私學十分發達,在組織形式上有兩種,一種是蒙學,一種是精舍(精廬)。
蒙學也稱書館、書舍等,相當于小學程度。教師稱之為書師,學習內容主要是識字、習字,李斯的《倉頡篇》、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都是其教材。精舍相當于太學程度,由經師大儒教授,學習內容主要是五經。有些鴻儒的弟子非常多,例如董仲舒,所以不得不采用高年級學生教低年級學生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還有婦女講學,最著名的當屬班固的妹妹班昭,除此之外還有蔡邕的女兒蔡琰(蔡文姬),博學多才,通曉音律,曹操將其從匈奴手中贖回,知道其藏書之多,想排十幾位官吏向其學習,后來蔡文姬把她能記得的四百多篇全部繕寫出來,竟然沒有遺漏和錯誤。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教師招聘之教師職業素養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