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現代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代表作有《夢的解析》、《創作家與白日夢》、《精神分析引論》。他提出無意識論、泛性論、情結說和自由聯想方法,形成弗洛伊德主義。主要觀點為:用無意識論和泛性論解釋文藝,提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層次人格結構說;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欲望以偽裝形式出現的替代性滿足;提出情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以性本能沖動(力比多)為原動力。
弗洛伊德將人格的結構設想為具有不同意識特征的三個不同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是無意識、前意識及意識。什么是無意識呢?簡言之,無意識就是沒有為我們的意識所意識到的意識。精神分析認為,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著大量甚至無限我們自己并不“知道”的東西,我們說不出來,也壓根兒想不到那些是什么東西,這就是“無意識”。所以無意識的一個特征是它是“有”,而非無。前意識位于無意識與意識之間,而意識則是人格的表屢部分,是人可以隨時察世到的主觀經驗。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比喻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占冰山的很小一部分,水面下的部分則占冰山體積和重量的最大比重,它雖然無法被看到,卻是冰山的最主要部分。夢是無意識存在的又一個重要證據。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無意識利用前意識對欲望本能壓制的松懈而潛入意識的直接結果。
弗洛伊德在其理論后期,對無意識、前意識以及意識所構成的人格結構觀念做了較大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與無意識概念比較接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先天的本能、欲望,是人格形成的基礎,它遵循快樂原則。這些本能又主要是一些最原始的本能,例如由里比多組成的性本能、生存與死亡本能等。如果一個人完全受本我的控制,他餓了,在街上看見一個三歲孩子在吃糖,他會毫不猶豫地撲過去將糖搶過來,就是將小孩打死也毫不在乎。因為本我所貪求的是對個體生存的無限欲求,是不會講什么倫理規范的。
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處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對本我進行壓抑和控制,它遵循現實原則。自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協調野蠻自私的本我、大公無私的超我以及外界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之盡量人于和諧與平衡之中。比如我們某天經過銀行,看到一個個的鈔票箱子被搬上運鈔車,這時候,我們的本我就蠢蠢欲動了,驅使我們去搶。這時候,自我就出來了,他禁止本我這樣不適合現實情況的事情發生。
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起到道德、良心的監督作用,它遵循倫理原則。超我是公共道德與社會規范內化的行為準則,在大多數情況下,超我與完全不考慮社會與他人的本我都是對立的,甚至是沖突的。比如唐僧都被妖怪抓走準備被吃了,這時候孫悟空來救他想把妖怪打死,他都會上前去制止,道德水平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