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助長與社會抑制
社會助長或社會促進,是指他人在場,可以促進個人活動效率的提高。與社會助長相反,如果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造成了活動效率或行為效率的下降,就稱為社會干擾或社會抑制。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主要在于個人活動效率高低的變化。比如考試時老師在旁邊就緊張,面試時考官看著緊張,這就是社會抑制,而別人在學促進了自己的學,這就是社會助長。而結伴效應是指由于他人參加活動而導致活動效率變化的現象,有兩種情況:比如你和同學一起參加考試會增強你考試的信心,從而發揮得很好,這是社會助長;若導致你緊張發揮得不好,就是社會抑制。觀眾效應是指別人在一旁觀看導致活動效率的變化也有兩種情況:比如打籃球有漂亮的啦啦隊加油助威,他們會表現得更賣力,這是社會助長;比如你的對手在旁觀戰,導致你緊張發揮失常就是社會抑制。
(二)社會惰化(懶惰)——群體規模越大,社會惰化現象可能會更嚴重。
社會惰化是指許多人在一起工作,會降低個人活動積極性的現象。即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例如大掃除的時候,有人偷懶。跑步喊口號有人不發出聲音,這些都是社會惰化。
與社會干擾(社會抑制)不同的是,社會惰化作用往往發生在那些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合作,但個人的成績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而社會干擾則關注他人在場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即使和別人一起工作,也并非做同一件事兒,而是個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需要根據此點分清楚社會惰化和社會抑制。
(三)社會標準化傾向
社會標準化傾向最早由謝里夫發現。
社會標準化傾向:多數人在一個群體中進行共同學習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質量上有漸趨一致的傾向,這個傾向稱之為社會標準化傾向。
(四)從眾與服從
1.從眾
(1)從眾概述
從眾是指群體成員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比如吃東西的時候去人最多的地方,排隊客觀上造成壓力。需要注意的是從眾是一種自愿行為
2.服從
(1)服從概述
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服從與從眾有著本質不同。從眾情況下個體是自愿的,服從情況下個體是不自愿的,是應別人要求去行動的。
(五)利他行為和侵犯行為
利他行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報、出于自覺自愿的助人行為,是一種把幫助別人當作唯一目的的行為。與利他行為關系密切的兩個概念:助人行為和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是指以個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任何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如幫助他人、自覺保護環境等。
利他行為四個特點:第一,自愿性;第二,利他性;第三,無償性;第四,(自我)損失性。
侵犯行為:又稱攻擊行為,是一種有意傷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為。
侵犯行為的三個特點:第一,外顯性;第二,傷害性;第三,有意性。
以上內容就是群體影響的內容了,希望大家通過學習能夠分辨不同概念之間的差異,掌握該知識點。
更多教師招聘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上一篇:區分元認知策略的具體策略
下一篇:認知領域目標的水平及舉例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