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協調。課堂管理就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2.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師的領導風格;
(2)班級規模;
(3)班級的性質;
(4)對教師的期望。
3.課堂里的群體及其對個體的影響
所謂群體,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
學生群體對個體的活動是產生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取決于四個因素。一是活動的難易;二是競賽動機的激發;三是被他人評價的意識;四是注意的干擾。
4.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協調
正式群體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定的群體,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職責權利明確,組織地位確定。班級、小組、少先隊都屬于正式群體。正式群體的發展經歷了松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等三個階段。
非正式群體是由以個人好惡、興趣愛好為聯系紐帶,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群體。管理課堂必須注意協調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關系。
5.群體動力的表現
所有影響著群體與成員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群體動力。
(1)群體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
(2)群體規范
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3)課堂氣氛
(4)課堂里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①吸引與排斥; ②合作與競爭。
6.課堂紀律的性質
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四種類型: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和自我促成的紀律。
7.課堂結構與課堂紀律
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與課堂教學結構。
8.問題行為與課堂紀律
問題行為指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課堂里往往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的課堂行為指與促進課堂教學目的實現相聯系的行為,而消極的課堂行為則是那些干擾課堂教學的行為。
更多教師招聘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