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
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1)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2)新課程標準為教科書編寫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4)教材編寫和實驗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
2.什么是教科書?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作用:(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知識、進行教學的主要材料;(2)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3)教科書是統籌教學與各種活動的根據。
3.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正確使用教科書?
(1)整體把握教科書; (2)重點設計教科書; (3)充分利用教科書; (4)及時引進新知識; (5)適當補充鄉土材料 ;(6)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
4.什么是課程資源?廣義的課程資源和狹義的課程資源的區別是什么?
課程資源含義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狹義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要素。
廣義的課程資源:包括形成課程的直接要素來源(素材性課程資源)和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條件性課程資源)。
區別:前者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來源;后者是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和環境等,因而這類要素也叫條件性課程資源。
5.怎樣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開發途徑和方法?
(1)進行社會調查;(2)審查學生活動;(3)開發實施條件;(4)研究學生情況;(5)鑒別校外資源;(6)建立資源數據庫。
6.怎樣理解教師、學生和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
教師不僅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且他本身還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
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信息、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奇異多彩的想法,這些應該是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動態的,新的思想、新的問題、新的態度都是可以成為教育學生的素材,同時也是影響師生互動的條件。因此,教學過程是動態的課程資源。
7.什么是課程實施?影響課程實施因素有哪些?
含義: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影響影響因素:(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性;(2)交流與合作;(3)課程實施的組織和領導;(4)教師的培訓;(5)各種外部因素的支持。
8.試述我國中學課程實施的結構?
(1)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
(2)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點,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
(4)選擇并確定與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5)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
(6)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
9.什么是課程評價?怎樣理解課程評價的內涵?
含義:課程評價是指對課程計劃及其實施實際達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價值判斷活動。
內涵:(1)課程評價的對象應是多元的;(2)課程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3)課程評價必須對實現教育目的作出貢獻;(4)課程評價的直接意義是對被評價的課程提出質疑并為改進課程指明方向。
10.課程評價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目標評價模式;(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3)CIPP評價模式(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4)CSE評價模式。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