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紀中葉,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以學科的基本結構構建課程的理論。
3.任何知識都來自直接經驗,直接經驗是掌握間接經驗的橋梁。
4.因材施教原則是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提出的。
5.正式群體的發展經歷了松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等三個階段。
6.只有當教師焦慮適中時,才會激起教師改變課堂現狀,避免呆板或恐慌反應,從而推動教師不斷努力以謀求最佳課堂氣氛的出現。
7.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結構包括:組織教育和教學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8.我國中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全面性、義務性的特點。
9.當人們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達到遷移程度,才能促進能力發展。
10.完成活動任務的各種能力的獨特結合是才能。
11.與生活愿望相結合并指向未來的想象是幻想。
12.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13.義務教育,也叫強制教育,是由國家用立法形式確定下來強制實行的國民基礎教育。
14.看書用紅筆劃重點,利用知覺選擇性。
15.人們往往相信大多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覺得別人提供的信息將有助于他。
16.個人可能為了避免他人的非議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發生從眾現象。
17.集體則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成員的共同活動不僅對每個成員有個人意義,而且還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18.云彩飄動,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沒動,這是誘動。
19.注意特點: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組織特性。
20.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這一因素對學與教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群體差異、個體差異來體現的。
21.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句名言可以用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特點。
22.遠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氣透視。
23.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綜合。技能是一種熟練。
24.遺體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
25.教育心理學是介于心理學、教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26.影響學與教的教師因素主要有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27.坐車,近物快,遠物慢。月亮同方向是運動視差。
28.時間是注意穩定性的品質特征。
29.教育的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30.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即刺激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