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僅2019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逾500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編織袋約53億條、塑料袋約245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封套57億個。這些令人震撼的數字不僅體現著快遞業務上巨大的流通量,更折射出其在完成保護商品的使命后將轉化成巨大垃圾生產量。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根據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的要求,對快遞包裝減量提出新要求。年初時國家郵政局大力推行了“9571工程”,即到2019年底,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95%、50%以上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70%、在1萬個郵政快遞營業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在巨大的包裝浪費數字和國家針對快遞業提出的標準和要求看來,推進快遞業的標準統一、包裝材料的綠色可持續、構建完整專業的回收系統正是快遞行業目前面臨的一些關鍵點。
【模擬試題】
隨著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環保人士呼吁由快遞企業現場回收包裝材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然而,現實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有人認為是民眾缺乏自覺意識,也有人認為關鍵是快遞公司缺少足夠的利益驅動。你怎么看?
【答題要點】
1.表明觀點。快遞包裝回收效果不理想,我認為不應該急于把原因僅僅歸結到某一方身上,甚至互相抱怨,而應靜下心思考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讓快遞包裝回收真正有效運轉起來。
2.回應觀點一。(1)普通民眾對于快遞包裝回收的確不夠自覺。絕大部分民眾在收快遞的時候只關注商品是否完好,對于快遞包裝往往是拆完后隨手一扔,很少有人想過把包裝送去回收。(2)快遞包裝回收需要民眾付出額外成本。大部分快遞都難以做到當場拆封,需要收件人將快遞包裝自行送到快遞代取點或等待下次快遞員上門,付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3)對民眾參加包裝回收缺乏有效激勵。目前民眾參與快遞包裝回收得不到任何經濟或精神上的回報,相反將快遞包裝賣給廢品回收還能有一定的經濟收益,自然參與的人就少了。
3.回應觀點二。(1)快遞包裝回收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收益太少。①當前包裝回收數量少,進行二次利用對成本的降低微乎其微。②通過采用電子運單、瘦身膠帶、免膠帶紙箱等措施,能更加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2)快遞包裝回收由企業自發進行,缺少獎懲措施。政府在包裝回收工作上,沒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對做的好、做的不好甚至完全不作為的各家快遞公司,既沒有激勵措施,也沒有懲罰手段。
4.為推動快遞包裝回收獻策。(1)加強環保理念宣傳,用事實和數據讓民眾認識快遞包裝回收對于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參與包裝回收再利用。(2)加快建立“綠色快遞”的行業標準,進一步規范快遞企業的經營行為。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