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
背景:
我國已經進入依靠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但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總體上講,整體創新能力不高,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缺乏創新的動力和機制。
1、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2、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薄弱,未實現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和提高產業競爭力結合
3、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4、人、財、物,投入嚴重不足
5、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
6、科技投入和科技要素資源不足
7、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匱乏,創新團隊數量少。
8、科技成果的產權不明晰,缺乏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制度。
9、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數量較少。
10、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有待完善。
影響(意義或危害):
自主創新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是消除目前制約我國在減少能耗、衛生醫療、國計民生等方面的源動力,是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更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根本出路。
措施:
1、完善市場體制不完善,形成有效推進自主創新的體制和制度環境。 完善體制和機制,形成公平競爭和講究誠信的市場環境;建立有利于自主知識產權產生和轉移的法制環境;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培育創新人才和創新精神,尊重個性、激勵探索、提倡冒尖、寬容失敗。
2、發揮政府和政策作用,鼓勵創新。實現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并從機制上解決兩者深度結合的問題;政府統一規劃,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政府資金使用率,避免浪費,支持產業創新;部門之間和部門內部加強配合和協調力度,提高科學決策水平,促進創新發展。
3、鼓勵企業創新。國內多數企業研發機構數量較少,研發能力不足,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在“產學研”結合中,基本處于從屬地位。應該健全管理機制和利益機制,真正能保護企業家的利潤動機,為企業做大做強的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
4、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創新。設定科研工作長期、持續發展的綜合目標,實現科技資源和成果共享,積極探索掌握市場經濟規律,促進科研成果或專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時恪守職業操守,杜絕學術造假和學術腐敗。
5、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強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的研究和開發機構,推動企業科技成果的及時轉化。深化我國企業的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搭建一定的技術創新平臺系統,逐步加大創新的投入經費,鼓勵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向企業方向進行轉制,以形成良好的科研管理體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使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發揮主導骨干作用。
6、加強科研機構改革,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和引導企業建設一支穩定服務于國家目標、獻身國家科技事業的高水平人才隊伍,是實現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的關鍵所在。
7、加強科技投入平臺。建立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
8、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氛圍。企業的自主創新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環境。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治、財政、稅收、法律、法規、科學技術、信息、教育等相關政策來激發、強化企業創新的愿望,創造寬松的創新條件。建立容許失敗、鼓勵員工積極冒險、大膽嘗試,尊重個性的科研氛圍,形成寬松和諧、健康向上的創新文化氛圍。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公務員面試答題素材積累:社會公德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