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填鴨式的無效問題
例如在講授小學語文五年級《鯨》過程中提出這樣的問題:“本篇文章,作者主要想表達他對鯨的喜愛之情,對不對呀?”這種無效提問,得到學生的答案一定會是:“是”或者“對”。學生并沒有思考,也就沒有凸顯出問題的意義所在,單純是因為聽了教師的闡述,覺得有道理,表示認同。并沒有實現啟發性教學。
(二)問題設置過于簡單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課文《草船借箭》的最后是這樣提問的。師:提出草船借箭這個方法的人叫什么名字?生:叫諸葛亮。師:諸葛亮是什么朝代的人?生:漢末三國。師:他的職業是什么?生:政治家、軍事家。師:他是不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呢?生:……在小學高年級課堂上提出這樣的淺顯、沒有深層探究價值的問題,對學生思維的發展,知識的拓展不僅沒有幫助,還會使學生的思維受限,被一些固有的名詞所禁錮。這些人物背景、簡介的知識學生固然要了解,但是在預習階段了解掌握就足夠了,應讓學生在課文中學習到更多的關于寫作手法、文章內容、文章思想感情等知識,如那些隱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需要去挖掘的知識。我們可以用課堂提問作為線索來引領學生一起去探求文章的深層意義。
(三)問題設置難度過大
有些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高于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學生即使努力思考求解也無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如果教師時常提出難度較高,超出學生認知與能力的問題,學生容易在連續回答錯誤的情況下失去學習主動性和熱情,并且會抑制學生思維的活躍度,使他們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形成焦慮,膽怯的心理。例如:有位教師在教授小學四年級課文《憶江南》時,在初步感知過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詩人并不僅僅只是描寫了江南的美景,還有深層次的情感,他的深層次思想情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就違背了我們教學理念和學段目標,這個學段主要是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并且循序漸進才是教學之道,要在讀的過程中先找出意象,再通過對意象的分析整合出情境,最后帶領同學領悟情境,在將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時,學生就會多多少少體會到作者的一些情感。這就是由淺入深的探尋作者的思想情感過程。
二、提高提問能力——精心設計問題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
課堂教學提問的內容要與教材緊緊聯系在一起,力求通過小結重點講解突出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突破難點。目的是使每一次提問都能啟發學生,回顧舊知識,理解新知識,實現知識的串聯,知識體系的構建,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抓住關鍵詞句,感受內容繼而感受作者情感。如教學小學三年級課文《望天門山》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分析古詩前兩句,設計提問“青山和碧水是單獨存在的么?”分析出不是單獨存在的,第一句是寫兩面的山夾江相望,著重寫出水的洶涌,第二句則是寫江水,來突出山的高大,相互映襯,缺一不可。再追問:“還可以通過這兩句詩體會到什么樣的情境呢?”讓學生感受呈現出來的動態美,進而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提問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問題需要學生通過閱讀結合自己的思維方式、文化底蘊等,得出獨特的感悟和體會,再加以闡述,這樣教師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小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愿意交流,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的特點,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例如在教授小學三年級語文《燕子專列》這課時,在鞏固提高的這個環節,設置一個開放性問題:“同學們說一說如果你是小女孩貝蒂的話,你會做什么幫助小燕子?”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可以在提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帶入情感,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激起學生對小燕子的關愛之情。設計開放性問題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們的思維、提高表達能力,還可以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同學們可以在課堂上愛答,多答,樂答。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教師招聘:課堂表現力篇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