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草原放牧》《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出發(fā),感悟音樂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逐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音樂鑒賞的興趣和信心,提升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從而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真正達到音樂帶給人快樂的目的。
【過程與方法】
提出問題,欣賞樂曲,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通過聆聽對比,體會音樂要素在不同音樂作品中的不同作用。
【知識與技能】
學習掌握聆聽音樂的方法。
二、 教學重點
通過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作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三、 教學難點
探究音樂要素在不同作品中體現出的不同特點,理解音樂在我們生活中的無處不在。
四、 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響 、視頻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通過一段視頻剪輯引入課程,視頻內容有大自然的鳥叫蟬鳴、大街上的汽車鳴笛、小河流水、流行歌曲和世界名曲。意通過這些音樂讓學生理解音樂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無處不在。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美妙的音樂,但要學會正確有效的欣賞音樂。
師:通過這段視頻你聽到了什么? (生舉手發(fā)言)
師:音樂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播放一段音樂時,我們不只是聽,還要會聽,聽它音樂方面的特點,聽它表達的情感狀態(tài)等等。我們可以用音樂來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許我們不是作曲家、音樂家,但每個人可以聽,可以看,可以鑒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鑒賞兩首作品,那么大家從哪些方面進行鑒賞,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些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授
1.回顧音樂要素
首先,提問學生回憶知識,讓學生自主動腦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鞏固概念性知識。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PPT教師帶領學生回顧舊知識,達到引導鞏固的作用。
(音樂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音樂的形式要素:節(jié)奏、旋律、力度、速度、調式、曲式、和聲等等。 一般音樂是通過其形式要素來體現情感和特點的。節(jié)奏是指音樂運動的長短和強弱,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強弱程度。速度是音樂進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賞《草原放牧》
教師播放《草原小姐妹》選段《草原放牧》音頻。播放音頻之前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有方向、有目的聆聽樂曲,聽完回答問題。
帶問題聽音樂:
(1)獨奏樂器是什么?(琵琶)
(2)你感受到的音樂的情緒是什么樣的,有什么變化?(生機勃勃、活潑的,能想象到美麗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3.教師講解有關草原放牧選段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在了解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致的品析音樂。
(《草原放牧》是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目的是:嘗試著使用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琵琶為主奏樂器和西洋管弦樂隊結合,來表現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題材。 這部作品是根據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在暴風雪中保護公社羊群的真實故事寫成的。樂曲采用無標題協奏曲與標題交響詩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與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將有情節(jié)的敘事性與純音樂的抒情性結合起來,進而形成這部既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強烈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
4.分別欣賞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題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草原放牧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播放完成后,學生嘗試著哼唱旋律,試打拍子,體會兩條主題旋律在那些音樂要素中有什么不同。通過練習和對比學生會發(fā)現第一主題的節(jié)奏感很強,速度快,歡快、有力、熱烈的情緒,第二主題就偏重抒情,速度放緩,有內蒙古長調的色彩。
教師提問:那些音樂要素發(fā)揮了主要作用?
(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推動音樂的發(fā)展變化。)
學生練習分別打出兩個主題的節(jié)奏,再加入旋律線哼唱主題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題情感。
教師總結:通過練習對比分析兩個主題: ①第一主題是根據電影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歌改寫的。這段刻畫“小姐妹”天真、活潑、樂觀、富有朝氣的少年形象以及她們勤勞放牧的生活情景。這一主題通過節(jié)奏、速度等配器上的一些改變使音樂趨向熱烈、歡快。 ②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另一角度表現了內蒙古人民的現實生活。這段是在對廣闊無垠的草原的贊美,不僅描繪著草原人民的幸福快樂的生活場景,更是抒發(fā)內蒙古人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
5.欣賞《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教師播放《第六(悲愴)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整體感知樂曲的情緒,有一個整體的情緒初體驗。播放樂曲之前拋出問題:作品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緩慢的哀歌)
6.分別聽賞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
教師播放第一二主題,聽完兩個主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這兩個主題在旋律有什么特點?(悲傷,苦悶,彷徨)
教師講解該樂曲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讓學生更充分的了解樂曲 的內容,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所聽到的悲傷的情緒是如何來的。
(《第六(悲愴)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交響曲,也是他最鐘愛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是俄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基本可以劃分成兩個時期。其創(chuàng)作前期正是俄國民主剛剛覺醒,反對農奴制斗爭推向高潮,這時的作品風格是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創(chuàng)作后期的作品處于亞歷山大三世殘忍統治的黑暗年代,悲觀主義的情緒強力影響著他,這時的作品是苦悶的彷徨的。而這部作品集中放映了后期的風格特點,是一首緩慢的哀歌,其中浸透著“安魂曲”一樣的情緒。)
7.再次播放音樂,并分小組討論其中一些音樂要素的發(fā)展變化。之后每小組抽代表,教師分段播放作品,小組代表邊聽邊解說,主要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
(三)鞏固提高
最后分別完整欣賞《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學生比較兩個不同感覺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通過比較發(fā)現不同風格情緒的作品通過各自的音樂要素體現出來,可見音樂要素在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結作業(yè)
教師總結本堂課的內容,通過聆聽兩首樂曲,知道了鑒賞音樂的方法是:(1)認真聽樂曲,說出內心的感覺(2)利用學過的知識,從聆聽樂曲中找到學過的知識,如音樂要素等來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樂曲的含義;(3)唱一唱,拍一拍,身體力行,身體的體驗活動是直觀的感性的活動,能讓自己很快的感受到樂曲的內在;(4)了解背景資料,用真實有效的背景資料充實空虛的情感,讓單一的情緒體驗更加的飽滿有深度。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了解如何聆聽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同學們課下先自己欣賞一下《長江之歌》,并學唱。下節(jié)課,老師找同學先來進行歌曲的解說。這節(jié)課就到這里,下課!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