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恰當的提問時機
1.根據教學進程設計提問
教學進程是把握提問時機的決策因素。教師可根據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提問的時機。恰當提問的時機包括:教學內容的重點部分、疑難或矛盾部分、精華部分、難點部分等。
2.根據學生狀態設計提問
首先,當學生比較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時,可通過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但在很多地區面試試講時,聽眾只有評委,沒有學生,對于此類情況,教師不妨在呈現大量教學內容后,設計一個比較有趣的提問,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學生疑惑不解、一籌莫展時,或當學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奮、躍躍欲試時,都是很好的提問時機。對于沒有學生的情況,教師可根據試講內容適時設計合理的、具有啟發性質的問題,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創造和諧的問題環境
1.創設適宜提問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對任務難度與動機水平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呈倒U型關系:任務較容易,最佳動機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動機激起水平越低。因此當問題難度較大時,提問要盡量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當問題難度較小時,可以制造適度的緊張氣氛。氣氛可以通過語調、語速以及任務的分配方式等進行調節。
2.保持和善的態度
提問時教師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以及在教室內的位置等,都應是具有信賴和鼓舞性的,不能表現出不耐煩、訓斥、責難的態度,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回避、抵觸的情緒,阻礙問題的解決。在試講的提問環節,教師可適當走到講臺下面,以便與學生拉近距離。
3.耐心傾聽學生的回答
試講時,教師可運用“嗯”、“好”等語言配合點頭姿勢以及適當手勢等細節表現,對回答不出的學生要給予一定的思考空間,啟發鼓勵,即便回答不出問題也不要批評責備,而是請學生坐下繼續思考;對錯誤的或冗長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更不要訓斥學生。
4.問題要“有問有答”
大多數地區的面試試講時沒有學生,這讓有些沒有經驗的考生在提問環節感覺“犯難”,有些干脆提出問題后就“過”了,這樣未免顯得有些突兀。因此,模擬試講要注意的是,提出問題要接著給出答案,并假設各種情況的出現,這樣的教學才顯得豐滿、完整。
5.正確對待意外情況
有些問題,學生的回答可能出乎意料,教師可能對這種意外的答案是否正確沒有把握,無法及時應對處理。此時,教師切不可妄作評判,而應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說明,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訴學生或與學生一起研究。當學生對教師的答案表達出質疑時,教師不可怒斥學生,應該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共同探討問題的正確答案。這種情況在沒有學生的試講中一般不會出現,但如果遇到學生比較容易誤解的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以設計該環節,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