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與根本任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二、新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于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課程內容的這一轉變使課程具有時代精神,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與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地轉變,保證學生自主、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此次課程改革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獲得有效,并在新課程標準中倡導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倡導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且能夠使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一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三是要將評價看作是一個系統,從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制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到廣泛地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評價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學生發展,利用學生檔案袋記錄、評價其成長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評價與考試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本次課程改革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妥善處理課程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樣化,有利于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