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
這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該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
(一)整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范圍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必須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整體性,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健全發展。
(二)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四)生成性
這是由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取向所決定的。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