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策略的概述
(一)學習策略的含義與特點
學習策略就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采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與步驟。學習策略具有如下特點:
1.操作性和監控性的有機統一。操作性和監控性是學習策略最基本的特性。學習策略的操作性體現在學生認知過程的各階段,監控性則體現在內隱的認知操作之中。
2.外顯性和內隱性的有機統一。在學習中使用的一些學習操作可以直接觀察到,足見其外顯性的特點。而學習策略又是在頭腦中借助內部語言進行的內部意向活動,因此又具有內隱性的特點。
3.主動性和遷移性的有機統一。學習策略的主動性是指學習策略可以根據學習材料和學習情境的特點以及學習的變化,進行自我調整。遷移性則是指從某種學習情境中獲得的學習策略,能夠有效地遷移到類似或不同的學習情境中去。
(二)學習策略與自我調節學習
自我調節學習是指學生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目標,主動地運用與調控元認知、動機與行為的過程。它強調學生能夠積極激勵自己擁有與調用適當的學習策略進行學習。
學生要進行自我調節學習,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能夠自己確立學習目標;2.能夠意識到自己擁有的學習策略并確信它對自己學習的價值;3.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自我調節學習;4.具有為自己學習的意識、愿望與動機,并把學業作為一個積極的過程去探究、追求與享受。
在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有:1.喚起學生有意識的自我監控;2.通過演示自我調節和策略選擇的方法程序,教給學生自我調節的技巧;3.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我監控,以達到改進自我調節策略的目的。
(三)掌握學習策略的意義
1.形成策略意識對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對環境的適應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掌握學習策略對于完成當前學習任務,解決當前學習問題至關重要;
3.掌握學習策略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條件。
二、學習策略的訓練
(一)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學習策略教學中應該發揮和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它既是學習策略訓練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徑,任何學習策略的使用都依賴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2.內化性原則。內化性原則是指在學習策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實踐各種學習策略,逐步將其內化成自己的學習能力,熟練掌握并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從而能夠在新的情境中靈活應用。
3.特定性原則。特定性原則是指學習策略一定要適于學習目標和學生的類型。同樣的策略,不同的學生使用起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學習動機類型,幫助學生選擇學習策略或改善不良的學習策略。
4.生成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要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的材料重新進行加工,產生某種新的東西。也就是說,學習者應該利用學習的策略對學習材料進行生成性加工,而不是簡單利用別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5.有效監控原則。有效監控原則是指學生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之間的關系上,監控自己使用每種學習策略所導致的學習結果,以便確定所選策略是否有效。經過這樣的監控實踐,學生就能夠靈活把握何時、何地以及如何使用某種策略,甚至在這些策略運作時能將它描述出來。
6.個人效能感原則。個人效能感原則是指學生在執行某一任務時對自己勝任能力的判斷和自信程度,它是影響學習策略選擇的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素。
(二)訓練學習策略的教學
1.注重對元認知監控和調節的訓練。在加強學習策略教學的同時注重元認知監控和調節的教學是提高學習策略教學的有效技術。元認知能意識和體驗學習情境中各種變量間的關系及其變化,并導致感情活動的形成,而成熟的學習調節與控制則能根據上述體驗來監視并控制學習方法的使用,使之自始至終伴隨學習過程并適合于新的情境下的學習。
2.有效運用教學反饋。反饋能改進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研究證明,如果降低訓練的速度,增加反饋,使學生知道他們運用策略的不足之處,評價訓練的有效性,理解學習策略的效應,或者體會到學習策略的確改善了他們的學習,學生就更有可能把學習策略運用于更為現實的學習情境中去。
3.提供足夠的教學時間。學習的調節與控制是否自動化、學習方法的使用是否熟練,是學習策略持續使用和遷移的條件之一。為此,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策略訓練的時間,使之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就顯得十分必要。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