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
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關于遷移的理論,它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它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能產生,把遷移看作是通過對組成“心智”的各種官能分別進行訓練來實現的,遷移的發生是無條件的、自發的。一種官能的改進也能增強其他的官能。它把訓練和改進“心智”的各種官能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認為一個學科的直接效用并不重要,心理官能的鍛煉才是最重要的,即學習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學材料對官能訓練的價值,因為內容經常容易忘記,其作用是暫時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形式訓練說重視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的遷移,強調對于有效的記憶方法、工作和學習的習慣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術加以特殊訓練,這些對學習遷移和實際教學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形式訓練說缺乏科學的依據,所以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懷疑和反對。
2.相同要素說
桑代克等人認為,遷移是非常具體的、有條件的,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會改變另一個機能的習得。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到另一種學習,即產生學習遷移。兩種情境中的相同要素越多,遷移的量也就越大。后來相同要素被改為共同要素,遷移是需要有共同的要素。根據共同要素說,如果兩種學習活動含有共同成分,無論學習者是否意識到這種成分的共同性,都會有遷移現象的產生。
這些理論對學習遷移的研究和實際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它只看到學習情境的作用,完全忽略了主體因素對學習遷移的影響,只從一種維度討論學習間的影響問題,忽略了一種學習也可能會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干擾作用。
3.概括化理論
概括化理論也稱經驗類化說,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其主要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運用于后面的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賈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4.關系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關系理論,也稱為關系轉換說或轉換理論。認為遷移是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關系的結果,是對情境中各種關系的理解和頓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動產生。學習遷移的重點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覺察到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這是實現遷移的根本條件。他們認為學生“頓悟”情境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手段一目的之間的關系,是實現遷移的根本條件??晾账龅?ldquo;小雞覓食”實驗是支持關系轉換說的經典實驗。
二、當代的遷移理論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布魯納和奧蘇貝爾把遷移放在學習者的整個認知結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在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遷移的理論和見解。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指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可辨別性大、穩定性強,就能促進對新知識學習的遷移。“為遷移而教”實際上是塑造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問題。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改革教材內容和教材呈現方式改進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以達到遷移的目的。
2.產生式理論
產生式遷移理論是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所謂產生式是認知的基本成分,由一個或多個條件一動作的配對構成。
3.情境性理論
格林諾等人提出了遷移的情境性理論。他們認為遷移問題主要是說明在一種情境中學習去參與某種活動,將如何影響在不同情境中參與另一種活動的能力。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中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對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種適應。遷移就在于如何以不變的活動結構或動作圖式來適應不同的情境。這種活動結構的建立既取決于最初的學習情境,又取決于后來的遷移情境。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