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1.學習材料之間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學習材料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和知識的主要來源,對學習遷移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學習材料的遷移過程甚至結果都是不一樣的。在學習中,意識到學習材料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其進行辨別,是促進遷移的重要條件。
2.原有知識經驗的概括程度。加強對自己的知識經驗的概括,或者通過學習、教學不斷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學生概括化原理獲得的兩條重要渠道。要實現對知識經驗的概括就要加強學習中理解的作用,只有理解才能實現對知識經驗的概括,理解得越深入,概括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新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3.學習情境的相似性。任何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應用都和一定的情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學習遷移的角度來講,知識經驗獲得的情境與知識應用的情境在許多方面都密切相關。在兩次學習活動之間,如果出現相似的環境、相同的場所、相同的學習者等,學習遷移就很容易產生。
4.學習的定勢和態度。定勢(即心向)是指重復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定勢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復經驗,它發生于連續的活動中,前面的活動經驗為后面的活動形成一種準備狀態。態度是一種習得的、決定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
5.認知結構的特點。認知結構是人們過去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經驗所構成的觀念結構。其質量如知識經驗的準確性、豐富性及知識經驗間聯系的組織特點等都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并影響解決問題時提取已有知識經驗的速度和準確性,影響學習的遷移。
6.學習策略的水平。小學時期的兒童能自發地掌握一些比較簡單的策略,但不能有效地運用。如果教師能在策略運用上給予學生清晰的指導,則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初、高中時期的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可以自發地形成策略,自覺地運用適當策略改進自己的學習,并能根據任務需要來調整策略。
二、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
1.注意教學材料和內容的編排。在教材的編排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僅要考慮到學科知識本身的性質、邏輯結構和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年齡特征等,還要照顧到教學時間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結構展示給學生。
2.改進教材呈現方式。在教材的呈現上應遵循由整體到細節的順序,使學生的知識在組織過程中納入到網絡結構中。此外,還應加強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節之間的聯系,使知識融會貫通。
3.提高知識的概括化水平。為了促進原理或規則的教學,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原理,讓他們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養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規則的遷移,這是訓練遷移最有效的方法。
4.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越多,學習遷移就越容易產生。尤其是在新的學習遇到阻礙時,容易進行廣泛的聯想,變一般遷移為特殊遷移,從而促進新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者往往都是基本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比較好的人。
5.加強教學方法的選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教學內容確定之后,以什么方法進行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重點要考慮的問題。教師應轉變學生的被動性,通過各種訓練逐步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了如何學習能實現最普遍的遷移。
6.改進對學生的評價。教學條件下的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同樣具有教育性,有效運用評價手段對學生形成學習遷移具有積極的作用。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