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外到內的轉化過程,是社會規范的接受和內化,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1.依從,即表面上接受規范,按照規范的要求來行動,但對規范的必要性或根據缺乏認識,甚至有抵觸情緒。它是規范內化的初級階段,是品德建立的開端。
2.認同,即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規范,并試圖與之保持一致。
3.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社會規范及其價值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形成。
二、態度與品德的培養
教師可以綜合應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學生形成或改變態度與品德。常用的方法有言語說服、榜樣示范、群體約定、價值辨析、獎懲等。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方法:
1.有效的說服。用言語說服學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
(1)有效地利用正反論據。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級學生,教師最好只提供正面論據,以免學生產生困惑、無所適從。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考慮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論據,使學生產生客觀、公正的感覺,從而相信教師所言,改變態度。當學生沒有相反的觀點時,教師應只呈現正面觀點,不宜提出反面觀點,以免轉移學生的注意,誤導學生懷疑正面觀點。當學生原本就有反面觀點時,教師應主動呈現兩方面觀點,以增強學生對錯誤觀點的免疫力。當說服的任務是解決當務之急的問題時,應只提出正面觀點,以免延誤時間。當說服的任務是培養學生長期穩定的態度時,應提出正反兩方面的材料。
(2)發揮情感的作用,不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動人。一般而言,說服開始時,富于情感色彩的說服內容容易引起興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進行說理論證,比較容易產生穩定的、長期的說服效果。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通過說服也可以引發學生產生某些負向的情緒體驗,如恐懼、焦慮等,這對于改變作弊、吸煙、酗酒等簡單的態度有一定的效果。
(3)考慮原有態度的特點。若原有的態度與教師所希望達到的態度之間的差距較大,教師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否則將難以改變態變,而且還容易產生對立情緒。教師應該以學生原有的態度為基礎,逐步提高要求。
2.樹立良好的榜樣。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榜樣的觀察可以改變學生的行為。
3.利用群體約定。教師可以利用集體討論后作出的集體約定,來改變學生的態度。
4.價值辨析。在價值辨析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鼓勵他們努力去發現自身的價值,并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來行事。
5.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懲罰。獎勵和懲罰作為外部的調控手段,不僅影響著認知、技能和策略的學習,而且對個體態度和品德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獎勵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給予獎勵時,首先,要選擇確定可以得到獎勵的道德行為。一般來講,應獎勵諸如愛護公物、拾金不昧、尊老愛幼等一些具體的道德行為,而不是獎勵一些概括性的行為。其次,應選擇恰當的獎勵物。同一獎勵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異,應考慮個體的實際情況,選用最有效的獎勵物。再次,應強調內部獎勵。外部的物質獎勵只是權益之計,不可過多使用,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強化,讓學生親身體驗做出道德行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轉化為產生道德行為的持久的內部動力。
雖然對懲罰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從抑制不良行為的角度來看,懲罰還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態度與品德形成的。當不良行為出現時,可以用兩種懲罰方式:一是給予某種厭惡刺激,如批評、處分、輿論譴責等;二是取消個體喜愛的刺激或剝奪某種特權等,如不許參加某種娛樂性活動。應嚴格避免體罰或變相體罰,否則將損害學生的自尊,或導致更嚴重的不良行為,如攻擊性行為。懲罰不是最終目的,給予懲罰時,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懲罰與錯誤的行為的關系,使學生從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時還要給學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確的、可替代的行為。
除上述所介紹的各種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組道德討論等方法對于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和改變都是非常有效的。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