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紀律概述
課堂紀律是指為或促進學生的學習而設置的行為標準及施加的控制。良好的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有助于維持課堂秩序,減少學習干擾,也有助于學生獲得情緒上的安全感。根據形成途徑,課堂紀律一般可分為四類。
1.教師促成的紀律,即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剛入學的兒童往往需要較多的監督和指導,課堂紀律主要是由教師制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開始反對教師的過多限制,對教師促成的紀律的要求降低,但它始終是課堂紀律的一種重要類型。
2.集體促成的紀律,即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從兒童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促進兒童社會化方面就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受同伴群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開始以同輩群體的集體要求和價值判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以“別人也都這么干”為理由而做某件事情。
3.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即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標。
4.任務促成的紀律,即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制作標本等。
二、課堂結構與課堂紀律
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包括課堂隋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
1.課堂情境結構
(1)班級規模的控制。班級過大容易限制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阻礙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課堂出現較多的紀律問題。
(2)課堂常規的建立。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它賦予學生的課堂行為以一定的意義,使學生明白行為所依據的價值標準,具有約束和指導學生課堂行為的功能。
(3)學生座位的分配。研究發現,分配學生座位時,教師主要關心的是減少課堂混亂。其實,分配學生座位時,最值得教師關注的應該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學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紀律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2.課堂教學結構
(1)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學生在課堂里的活動可以分為學業活動、非學業活動和非教學活動三種類型。在通常情況下,用于學業活動的時間越多,學業成績越好。
(2)課程表的編制。課程表是使課堂教學有條不紊進行的重要條件。既要將核心課程安排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又要注意不同性質學科的交錯安排。
(3)教學過程的規劃。教學過程的合理規劃是維持課堂紀律的又一個重要條件,不少紀律問題就是因教學過程規劃不合理造成的。
三、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課堂規則。課堂規則是課堂成員應遵守的課堂基本行為規范和要求。積極、有效的課堂規則有以下特點:第一由教師和學生充分討論,共同制定;第二,盡量少而精,內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導為主。
2.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教師應做到:首先,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其次,保持緊湊的教學節奏,合理布置學業任務;再次,處理好教學活動之間的過渡。
3.做好課堂監控。教師應能及時預防或發現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紀律問題,并采取言語提示、目光接觸等方式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行為。
4.培養學生的自律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自律品質,是維持課堂紀律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師應做到:首先,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加強課堂紀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導學生對學習紀律持有正確、積極的態度,產生積極的紀律情感體驗,進行自我監控;最后,集體輿論和集體規范是促使學生自律品質形成和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對其加以有效利用。
四、課堂問題行為及其應對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學生在課堂中作出的違反課堂規則,妨礙及破壞課堂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一般可分品行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前者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環境和他人的不良行為,易被發現;后者是與學生的個性關聯在一起的不良行為,不易覺察。課堂問題行為具有普遍性,是教師經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系,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問題行為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三點:1.學生的人格特點、生理因素、挫折經歷;2.教師的教學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內外的環境,如大眾傳媒、家庭環境、課堂座位編排。
關于課堂問題行為的應對,教師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運用積極的言語和非言語手段調控;2.合理運用懲罰;3.進行心理輔導。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