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方面變化的過程。這是人的各方面的潛在素質不斷轉化為現實個性的過程。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一)內發論(遺傳決定論)
內發論強調內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爾遜、高爾頓、格塞爾、霍爾等。
孟子是我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萬物皆有備于我”,人的本性中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
現代西方的內發論者進一步從人的機體需要和物質因素來說明內發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國當代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把“基因復制”看作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優生學的創始人高爾頓是遺傳決定論的“鼻祖”,他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只起引發作用。霍爾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他認為個體心理發展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簡單重復,個體心理發展由種系發展決定(復演說)。
內發論的關注重點是人的“生長”,以及人的成長規律和成熟機制是怎樣的。
(二)外鑠論(環境決定論)
外鑠論強調外在力量,如“環境刺激”“他人影響”“學校教育”等。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華生等。
我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這樣的觀點。荀子認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意涂抹。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也是外鑠論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外鑠論一般都注重教育的價值,對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學習”:學習什么和怎樣有效學習。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共同作用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如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在主客觀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因此,個體積極投入實踐的活動,是內因和外因作用于個體身心發展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直接的、現實的力量。因而,教育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育活動自然受到特別的重視。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