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例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論也證明了這一點。
人的發展的順序性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這種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人的發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節而施”,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的異化,造成教育的負效應。對于早期教育的問題,我們要明白,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過于夸大早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極為錯誤的。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身心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在一定的年齡階段,人的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就會出現某些典型的、本質的特征,即年齡特征。例如,童年期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對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的學生,抽象思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經常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作支持。
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如果不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鍋煮”,讓孩子同成年人一樣地聽報告、搞活動、開批判會,把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這就違反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教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既不能把小學生當中學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為一談。同時應注意前后相鄰階段的銜接,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工作。
必須指出的是,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與階段性,并不意味著教育應遷就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標準與要求。教育必須不斷地向學生提出他們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現有水平的要求,以促進他們的發展。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與現有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如果學生的發展水平處于“最近發展區”,那么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時候。還有人們在教育實踐中概括的“跳一跳,摘個桃”的經驗,都值得借鑒。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在其全部發展過程中經歷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在一歲左右,第二個高峰是在青春發育期。
在這兩個高峰期內,身高體重的發展較之其他階段快得多。
另一方面是就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所達到的某種發展水平或成熟的時期是不平衡的,有的方面可能在較早年齡就達到較高水平,而有的方面則晚些。例如,青春初期的孩子身高體重的增長已達到較高水平,而骨化過程遠遠沒有完成。感知覺是認識的低級階段,兒童的感知覺的發展比高級形式的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早許多。
因此,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所謂關鍵期,就是指人的某種身心潛能在人的某一年齡段有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就是關鍵期。研究認為,關鍵期既包括有機體需要刺激的時期,也包括有機體對某種刺激最脆弱的時期。因此,關鍵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教育教學要抓住關鍵期,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首先是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能與環境協調,從而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其次,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能起到調節作用,能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
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規律告訴我們,發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卻是隱現的,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1.要樹立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暫時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通過其他方面的補償性發展,都會達到與一般正常學生一樣的發展水平;2.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自覺。
五、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先天素質、環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決定了人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個別差異。個別差異首先表現在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則“大器晚成”。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如有的兒童,他們的數學能力較強,但繪畫卻很差,而有的同學正好相反。再次,個別差異還表現在不同兒童所具有的不同個性心理傾向上。如同年齡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另外,個別差異也表現在群體間,如男女性別的差異。
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