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歷史上曾經有過從非正式教育、正式而非正規教育再到正規教育的演變。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都可歸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規化教育則都歸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與社會同一的人類早期教育,終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教育實體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點:(1)教育主體確定;(2)教育的對象相對穩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4)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5)由以上因素結合而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即意味著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我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現代學制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雙軌學制,二是單軌學制,三是分支型學制。
縱向的學校系統占絕對優勢的學制結構屬雙軌學制。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歐洲國家的學制多屬于這種雙軌學制。這個學制把學校系統分兩個互不相通的軌道:一軌自上而下,其結構是——大學、中學;另一軌自下而上,其結構是——小學及其后的職業學校。雙軌學制有兩個平行的系列,這兩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這樣就剝奪了在國民教育學校上學的勞動人民子女升人中學和大學的權利。單軌學制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體制,以美國為代表,美國單軌學制之所以具有這么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主要是因為其是一個與民主、平等等理念相適應的學制,符合世界教育民主化的潮流。
分支型學制以前蘇聯為代表,帝俄時代的學制屬于歐洲雙軌學制。十月革命后,前蘇聯制定了單軌的學制。后來,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前蘇聯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單軌學制特點又有雙軌學制的因素的前蘇聯分支型學制。前蘇聯型學制前段(小學、初中階段)是單軌,后段分叉,是屬介于雙軌學制和單軌學制之間的分支型學制。前蘇聯型學制的中學,上通(高等學校)下達(初等學校),左(中等專業學校)右(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貫通。這是前蘇聯型學制的特點和優點。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對制度化教育的全盤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
二、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特別是二戰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現出如下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二戰以前,學前教育很少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二戰以后,各國政府普遍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很多國家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國家教育系統,并重視與小學的銜接工作。
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義務教育是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國家、學校、和社會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19世紀后期,德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相繼頒布了初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法以后,義務教育由最初的4~6年逐步延長到9年,更有一些國家將義務教育延長至13年。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普通教育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二戰以前世界各國普遍推行雙軌制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隔離,學生缺乏重新選擇的機會,普通中學中不能升人高一級學校的學生往往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二戰后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要求以及高中的逐漸普及,高等教育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按慣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的屬精英教育階段,大于15%小于50%為大眾化階段,大于50%的為普及化階段。美國和日本是比較早的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國家。英、法、前西德在1970年左右已經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韓國1996年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7.7%,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我國高校于1999年開始大幅度擴招,高等教育在讀人數急劇增加,毛入學率已經由1998年的9.8%增長到2004年的19%,跨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以及人們就業所需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以往那種一次職前受教育終身享用的教育和勞動格局開始被打破。于是,人們對接受年限越來越長的教育有了要求,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更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改造、補充、發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結構,以不斷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與日益復雜的工作。作為提供和更新人們的知識、提高人們生存和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的終身教育便應運而生,并且得到迅速發展。同時,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回歸教育等也迅速發展,如各種形式的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業余教育、在職教育等得到廣泛的發展。自從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1970年)問世以來,終身教育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相對于傳統的階段性教育(重視和強調學校教育)來說,終身教育思想主張在時間上貫穿人的一生,在空間上打通了學校與社會、家庭的阻隔,拓展到全社會。
終身教育觀念和理論帶來了教育領域的一系列變革。在教育觀念上,要求樹立大教育觀,同等重視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在教育體系上,要求建構終身教育體系,使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和提升人的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教育方式上,要求實施多樣化的教育,促進學習者更加主動地學習。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