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科中心課程理論
1.主要流派
(1)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是當代西方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課程理論,其代表人物是該課程理論的創始人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認為人的學習是認知結構不斷改進與完善的過程,因此,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對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展最有價值。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強調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要與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編制學科課程時,要依據學習者的思維發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制課程。在課程實施上,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倡導發現式學習法,重視培養學習者的直覺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與活動課程理論存在本質的差別。結構主義課程理論是在學科課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強調學科結構的重要性,它主張課程要分科設置,每門學科的課程要根據科學的聯系性、連貫性進行編制。活動課程理論是和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相對立的一種課程理論,它主張課程內容要適合兒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沒有固定的課程標準和教材。
(2)要素主義課程理論
要素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的與進步主義教育相對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稱傳統主義教育、保守主義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萊。要素主義課程理論的產生源于對杜威實用主義“兒童中心”課程的反思,認為兒童中心的課程難以保證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技能,而教育和課程應當將人類文化要素傳授給下一代。要素主義課程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①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③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以學科課程為中心。
(3)永恒主義課程理論
永恒主義課程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欽斯。這一流派認為課程涉及的第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或如何選擇學科。永恒主義對此的回答是,具有理智訓練價值的傳統的“永恒學科”的價值高于實用學科的價值。“永恒學科”是課程的核心。
2.評價
優點:(1)按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編制課程,有利于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繼承人類文化遺產;
(2)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系統學習,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3)受到悠久傳統的支持,大多數教師對此習慣;(4)課程的構成比較簡單,易于評價。
局限性:(1)以學科為中心編制課程,容易把各門知識割裂開來,不能在整體中、聯系中進行學習;(2)編制的課程完全從成人的生活需要出發,不重視甚至忽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學以致用;(3)各學科容易出現不必要的重復,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學生中心課程理論
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也稱兒童中心課程理論,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活動為中心來編制課程的理論,因此,這種課程理論又稱活動課程理論。活動課程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1.基本主張
(1)經驗論
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課程即那種對學生經驗增長有教育價值的經驗。
(2)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論
活動課程論認為,教育應以兒童實際經驗為起點,從做中學。一切學習都要通過“做”,由“做”而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
(3)主動作業論
所謂主動作業是著眼于兒童經驗的發展而對社會生活中的典型職業進行分析、歸納而獲得的各種活動方式,如商業、烹飪、縫紉、紡織、木工等。
(4)課程組織的心理順序論
杜威并不否認課程的組織要考慮教材的邏輯順序,但他更重視課程的組織要考慮兒童的心理順序。他主張課程的組織應從兒童的經驗出發,將教材心理學化,在教學過程中將兒童的個體經驗逐漸提升到教材的邏輯水平。
2.評價
優點:(1)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準備,在課程設計與安排上滿足了兒童的興趣,有很大的靈活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強調實踐活動,重視學生通過親自體驗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去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強調圍繞現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精心設計和組織課程,有利于學生獲得對世界的完整認識。
局限性:過分夸大兒童個人經驗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知識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與順序,從而使課程設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因此不能保證課程教學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只能使學生獲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識,不能掌握系統的文化知識,降低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教育質量很難保證。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實質上卻限制了學生主體的發展,另外,以兒童為中心,容易輕視教育的社會任務。
三、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
最有影響的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主要有車里霍爾姆斯、多爾等。他們的主要觀點如下:
1.課程目標的靈活性
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支持課程具有“適量”的不確定性、異常性、模糊性,教學要根據具體實際制定恰當的、適合于學生實際的課程目標。
2.課程是師生進行解構和建構的文本
多爾設定了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替代泰勒原理的基本標準或原理,強調課程實施不應拘泥于灌輸和闡釋,所有課程參與者都是課程的開發者,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
3.課程內容的綜合化
后現代主義者要求消解學科邊界,甚至最終取消學科本身,主張通過跨學科的、非線性的和流動鮮活的綜合課程把學生置于現實生活中,學習現實生活世界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