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標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準則。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影響,是培養目標的分解,是師生行動的依據。課程目標具有時限性、具體性、模擬題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一、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教育目的是總體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體的;課程目標旨在詳細描述學生身心發展的預期結果,明確學生所要達到的發展水平,是具體的,可以付諸實現,不是一般性的規劃,與教育目的不同。
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而達成的,但培養目標通常不涉及具體的學習領域。因此,為了使課程編制工作切實有效,我們還必須使培養目標具體化,即要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培養目標的下位概念。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下位概念,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標準。課程目標的制定關系到某一科類或某一學科的全局,而教學目標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依據,它主要是對局部的教與學產生導向作用。
從教育目的到培養目標到課程目標再到教學目標,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體,上一層次目標制約著下一層次的目標,而下一層次目標是上一層次目標的落實與具體化。
二、三維課程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具體到教學實踐,就是要把原來目標單一(即知識與技能)的課堂轉變為目標多維(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堂。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三、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1.學習者的需要(對學生的研究)
課程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習者的身心發展,因此,學習者的需要是確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對學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學生身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內容:1.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并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3.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2.學科知識及其發展(對學科的研究)
課程內容來源于一些主要學科的知識,因而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要以學科為依托,即在確定課程目標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學科本身的功能。學科知識及其發展是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之一。
3.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對社會的研究)
學校課程要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是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之一。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不僅指社會生活的當下現實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生活的變遷趨勢和未來需求,這樣,課程目標就不僅只是反映當下社會需求,更主要的是反映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
由于這三個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對任何單一因素的研究結果都不足以成為課程目標的唯一來源。如果過于強調某一因素,就會走到極端。課程史上出現過的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學科中心課程就是這類型的例子,它們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因此,在制定課程目標時,應該把學科知識、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三者辯證地結合起來,根據我國現行課程的弊端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把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來考慮。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