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個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過程。
1.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這里的認識不等于“認知”,是一個層次高于心理學中的認識的哲學概念,即人腦對于客觀世界積極的反映,概括著心理學上的認識、情感、意志以及個性心理品質形成等全部活動和過程。
區分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標準是活動的主體作用于活動的客體,有沒有引起客體的變化。如果主體有目的、有意識地作用于客體,引起了客體的變化,即改造了客體,這種活動就是實踐活動;如果主體作用于客體沒有引起客體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卻是主體自身,這樣的活動就是認識活動。因此,教師教的活動是實踐活動,學生學的活動是認識活動。
教學過程中有兩類不同性質的活動(教和學),但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學生與其所學的知識之間的矛盾(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實際上也就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矛盾,是認識主體與其客體之間的矛盾,因此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統一、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普遍性規律。教學過程具有人類一般認識過程的共同性,主要表現在:1.認識的總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認識客觀世界,掌握科學真理,最終達到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目的;2.認識的基本規律和階段具有一致性。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表現在:
1)認識對象的間接性與概括性。即學習的內容是已知的、他人的也是經過提煉的認識成果。
2)認識方式的簡捷性與性。通過間接知識認識世界,可以減少探索的實踐,避免探索的彎路,盡快地掌握人類的文化精華,因而是的。
3)教師的引導性、指導性與傳授性(有領導的認識)。學生具有不成熟性,學生的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傳授、指導下進行以達到認識目的。
4)認識的交往性與實踐性。教學活動是發生在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這種交往活動同時具有實踐的性質。
5)認識的教育性與發展性。即教學中學生認識的形成既是目的,也是發展的手段,認識中追求并實現著學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發展與完全人格的養成。
3.教學過程以認識活動為基礎,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不等于發展過程,它是實現發展的途徑和手段。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能力。但學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時參與學生的認識過程,并與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也在實現著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