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須以教學規律為依據。
我國目前中小學主要的教學原則: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
(1)基本涵義
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并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體現了我國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時這也是知識的思想性、教學的教育性規律的反映。這一原則的實質是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的教育性與科學性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基本涵義
該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體現。
我國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視對知與行關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臘智者派認為,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裴斯泰洛齊很重視“知識與知識的應用”。他指出:“你要滿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須認識和思考,但是為了這個目的,你也必須行動,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聯系著,假如一個停止了,另一個也隨之而停止。”烏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無根據的理論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事實不能離開思想。”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逐步培養與形成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第三次學習”;④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的關系;⑤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3.循序漸進原則
(1)基本涵義
該原則在西方常稱為系統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學記》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學不按一定的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朱熹進一步提出“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明確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教育要求。在國外,夸美紐斯主張“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段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烏申斯基指出:“知識只有形成了系統,當然是從事物本質出發來形成的合理的系統,才能被我們充分掌握。腦子里裝滿了片斷的、毫無聯系的知識,那就像東西放得雜亂無章的倉庫一樣,連主人也無法從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布魯納也很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②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④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
4.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涵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既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也受我國的教育目的制約。
我國古代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他們各自專長。宋代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是“因材施教”的來源。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并闡明的“多元智能理論”也有力地說明了應當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因材施教。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②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③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創造條件,盡可能使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都得以發揮。
5.直觀性原則
(1)基本涵義
該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這一原則的提出也是由學生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
對教學中的直觀性原則,古今中外教育冢都作過非常精辟的闡述。中國古代教育家荀況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提出了在學習中不僅要聞之更要見之,才能博而不謬。
中世紀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紐斯率先提出了教學中的直觀性原則,他在著作《大教學論》中指出,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烏申斯基也指出:“一般來說,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他還指出:“邏輯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現象的聯系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直觀性原則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20世紀以來,由于廣播、幻燈、電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應用,使直觀對象和人的感官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為直觀教學原則的貫徹開辟了新的廣闊的前景。
(2)直觀手段的種類
直觀手段種類繁多,一般分為三大類:
實物直觀,包括觀察各種實物、標本、實習、實驗、教學性參觀等;模像直觀,包括各種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錄像帶等;語言直觀,它是通過教師形象化的語言描述進行的。
(3)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②將直觀教具的演示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③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6.鞏固性原則
(1)基本涵義
該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利用。
歷代教育家都很重視知識的鞏固問題,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夸美紐斯明確提出了“教與學的鞏固性原則”,他形容只顧傳授知識而不注意鞏固,就等于“把流水潑到一個篩子上”。
烏申斯基認為“復習是學習之母”,他形象地把學習而不注意鞏固知識比作“醉漢趕車”,只顧向前跑,貨物一路走,一路丟,到達目的地時,只剩一輛空車。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②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③通過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過程來鞏固知識。
7.啟發性原則
(1)基本涵義
該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性原則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遺產的基礎上提出的,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要求以及《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思想,都是這一教學原則的體現。第斯多惠也曾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知識創造性地運用于實際;④發揚教學民主。
8.量力性原則
(1)基本涵義
量力性原則,也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夠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我國古代墨子很重視學習上的量力而為。他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西方文藝復興后,許多教育家都重視教學的可接受性問題。經驗證明,教學中傳授的知識只有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們理解,順利地轉化為他們的精神財富,羅素、布魯納、贊科夫都持這種觀點。贊科夫以自己進行的小學教學改革實驗和所作的理論闡述,充分證實了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可行性。
為了應對突飛猛進的社會發展的挑戰,現代教學則注重促進兒童的發展,因而改稱發展性原則更能反映其實質。
(2)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②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