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與家長交往中合作溝通的態(tài)度和技巧:
1.合作的態(tài)度:謙虛和藹、尊重理解、一視同仁、角色置換。
2.合作的技巧:稱呼得體、語氣委婉、正確運用非語言技巧。
教師與家長之間存在的分歧的主要表現(xiàn):
(1)教育觀念上的分歧:教師與家長在教育觀念上存在的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人才觀和兒童觀上
(2)教育出發(fā)點的分歧:教師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社會職責,從社會要求出發(fā)對全體學生實施科學系統(tǒng)的教育;而家長則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義務,從個人意愿出發(fā)對自己的子女實施自然的綜合的教育。
(3)教育方法的分歧:教師教育行為一般來說是科學的、系統(tǒng)的、有目的性的,而家長則是經驗的、零散的、自發(fā)性的。
(4)教育價值觀方面的分歧:職業(yè)、交往、文化、時距等具體因素直接形成了教師與家長教育價值觀的矛盾。
教師應從哪些方面指導家庭教育:
第一,指導家長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父母子女關系。
第二,指導家長建立開放的家庭教育模式。
第三,指導家長形成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第四,指導家長理智而科學地教育獨生子女。教師處理與家長關系的一般原則:指導教育原則,激發(fā)責任原則,尊重信任原則,運用輿論原則。
十三、教師職業(yè)技術行為的特點
1.與主體關系的密切性;
2.涉及領域的廣泛性;
3.教學對象的制約性。
十四、教師職業(yè)技術行為的意義
1. 有利于促進教學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
2.有利于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3.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十五、教學技術行為的道德要求
1.掌握課前準備技術,認真履行教師義務;
2.鉆研課堂教學技術,用教師良心鞭策自己;
3.重視課后導評技術,追求動機與效果的統(tǒng)一;
4.加強第二課堂的組織指導技術,樹立自我犧牲的精神。
十六、教師職業(yè)道德形象
(一)涵義:是由人格學識感情道德情趣能力語言儀表等多方面因素構成的,是教師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象的高度完美結合。
(二)教師形象的塑造
①儀表:主要包括衣著、發(fā)式、修飾、打扮等,是教師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外表形態(tài);
②舉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勢,以及表情、動作、行為習慣等,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中的“人體信號”;
③語言:規(guī)范純潔、準確鮮明、生動幽默、情緒合理等,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
④禮儀:包括稱謂、交談、聆聽、服飾、介紹等,是人際關系的杠桿,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現(xiàn)。
(三)教師職業(yè)道德形象的意義:1. 對受教育者具有深遠的影響;2. 對課堂教學具有直接的影響;3. 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具有廣泛的影響。
(四)教師內在形象的塑造
1.強化教師意識,發(fā)掘修養(yǎng)動力;
2.認真學習理論,明確修養(yǎng)方向;
3.投身教育實踐。
(五)教師外在形象的塑造
1.語言的道德要求(①要文明純潔,切忌粗魯污穢;②鮮明的教育性);
2.儀表的道德要求(①衣著整潔雅致;②舉止端莊大方);
3.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
十七、教師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對心理健康提出了六條標準:①力爭自我的成長;②能客觀地看待自己;③人生觀的統(tǒng)一;④有與別人建立和睦關系的能力;⑤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⑥具有同情心和對一切有生命的愛。
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悅納自我,在教育事業(yè)中創(chuàng)造輝煌人生;
(二)釋放潛能,推陳出新地開展教育工作;
(三)營造快樂,讓大家擁有好心情;
(四)參與社會,利用、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教育工作;
(五)超越挫折,不斷地完善自我;
(六)開闊胸懷,積極評價社會事物;
(七)陶冶情趣,讓生活充滿七彩陽光。
教師的人格特征:
①從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②穩(wěn)定而持久的職業(yè)動力;
③對工作的事業(yè)心與上進心;
④獲取成就的動機與欲望;
⑤求知的欲望與興趣;
⑥對教育教學具有高度的自我調節(jié)和完善能力。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