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
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要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
研究并揭示教育的規律,這是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學是龐大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
二、教育學的發展概況
教育學的發展,大體可以分成萌芽、獨立形態、科學化、現代化四個階段。
1.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我國春秋末年出現的教育文獻《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教學相長、及時施教、不陵節而施(循序漸進)、長善救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等教學原則均出自《學記》;西方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
2.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年)為開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出現了一系列對后世有影響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話》、(法)盧梭的《愛彌兒》、(瑞士)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德)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年)、(德)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英)斯賓塞的《教育論》、(沙俄)烏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對象》、(美)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觀點: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主要論述的觀點是:教育要適應自然(自然適應性原則),系統論述了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的原則、方法。他還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張應該讓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學知識,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為此他編寫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圖解》。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被西方教育家稱為第一本科學的教育學,赫爾巴特的理論后來被杜威稱為傳統教育,赫爾巴特就成了傳統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爾巴特的主要觀點有:教育學要根據倫理學建立教育目的論,根據心理學建立教育方法論;“教學四步法”――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后為學生改成“教學五步法”而流傳。)強調教師,課堂中心和課本中心。
杜威把自己的理論稱為現代教育。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兒童中心”、“從做中學”。杜威被稱為現代教育派的代表。
3.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建立
(蘇)克魯普斯卡婭的《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蘇)加里寧的《論共產主義教育》、(蘇)馬卡連柯的《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育詩》、(蘇)凱洛夫的《教育學》、我國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1930年)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
4.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
(蘇)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其中提出了五條新的教學原則。贊科夫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提出了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等原則。
(美)布魯納的《教育過程》。提出了結構課程理論和發現法。
(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學理論”。
(瑞士)皮亞杰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
(蘇)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提出了和諧教育主張。
三、教育的基本概念
(1)廣義的概念
廣義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狹義的概念
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影響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3)有時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語使用。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社會屬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是一個永恒的范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源于教育的兩大職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力,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歷史性。教育是一種歷史現象,不同歷史時期,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可能各不相同。階級性是教育的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的必然反映。
③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能將其獨立性絕對化。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