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職業道德的起源
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教育不發達,學校尚未出現,教育是伴隨生產和生活過程進行的。擔任教育工作的長者的職責就是言傳身教地向他們傳授種植、捕魚、狩獵等方面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由于人們當時定居在村莊里,教育開始變為廣泛地教授知識,如在宗教儀式、舞蹈和部落的一般文化活動中向青少年傳授各種知識,包括講解本部落或本氏族的歷史、英雄故事及各種傳統和風俗習慣等。可見,當時只有一些教育活動中的粗淺的行為習慣和朦朧的師德意識。所以,這一時期是師德的萌芽時期。在中國,早在奴隸制時期就建立了官學,但比較簡陋,而且具有“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性質。春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時代,生產關系急劇變化,各種學派應運而生,各派學者紛紛聚徒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學術觀點,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私學由此興起。在私學形成的過程中.專職教師開始出現,這時教師職業道德才真正產生。
二.奴隸社會的教師職業道
先秦時期是我國文化繁榮時期,在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大批文學游說之士,他們形成一個知識分子階層,人數眾多,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各階級、各階層的代表。這些人中首推孔丘、墨翟、孟軻、茍況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在開辦自由講座、創辦私學等教學活動中,對師德理論進行了論述。
孔丘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招收學生辦私學,在師德教育中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原則:在道德教育態度上.要求教師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良好品德,“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強調教師要因材施教.對受教育者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要”;在道德修養方法上,要求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肯定師德的榜樣作用,是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進步。孔丘在這方面還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強調教師要博學多識,“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比較和反省,“見賢思其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強調教師要學與思結合,言與行一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孟軻對師德也有研究,并有豐富的經驗。跟孔丘一樣,他一生熱心教育工作,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中一大樂事。在道德修養方法上,他主張教師應嚴格要求受教育者,堅持高標準;教師要采取啟發誘導的方法來教育,“君子行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故其自得之也”;他也要求教師本人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做出表率,“賢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必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師說得再有道理,自己不去做,他的說服教育也就沒有力量。孟軻關于師德的這些理論,在如今的師德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鑒和汲取的。
茍況要求教師在道德修養上堅持努力,日積月累地提高,“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備焉”。他還特別強調師德修養的實踐作用,“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行之而止矣”。這些道德格言已經永存于民族的道德寶庫和民族精神中,永遠不朽。
三.封建社會的教師職業道
秦統一中國,廢除私學,推崇法家思想,堅持“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對前人的文化教育、道德思想遺產盲目排斥,采取了“焚書坑儒”的粗暴政策。
西漢思想家、道德學家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教化和賞罰同時并用,提出德威共濟、恢復周禮、賢人政治、傳經授書、信守師法等主張,并為漢武帝所采納,從而大大發展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教育制度和教師道德。董仲舒還主張教師應該“化民成性”,明確指出封建社會的師德是為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服務,是為封建統治者培養人才服務。
唐朝是我國文化教育的鼎盛時期,學校制度已相當完備,唐朝歷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學,尊師重道,師德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代大思想家韓愈不僅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認為教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生、解釋疑問的人;而且還提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超越性的特質,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時切勿嫉妒學生,要甘為人梯。這些對師德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很好地繼承的。
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一生講學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師德理論。朱熹強調應把“修身”、“接物”作為教師道德修養的準繩。他認為“教師固然熟讀深思而問辯之”,主張把“致和”和“篤行”融為一體;強調啟發適時,教之以事,養得于心,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淺人深,逐漸領會義理,做到教人有序,專一有恒,嚴立課程,寬著意思,按照嚴密課程計劃,從容不迫地為學教人。從總的來看,朱熹的師德思想符合封建社會的“習慣性”,便于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用,同時也反映了統治階級對教師的師德要求。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進入衰落時期。但這一時期仍然涌現出了一批進步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對一系列道德理論,其中包括師德理論進行了探討。明代出身官宦世家的教育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要求教師通過教書育人來啟發人的“良知”。他提出“學校之中,惟心成德為事”,教師應做到“莊嚴自持,內外合一”,辨明義理,“以身先知”,反對不顧兒童身心特點,把天真活潑的孩子教育成中規中矩的書呆子、小老頭,束縛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他主張教師用循循善誘和熱情鼓勵等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教育方法。這些師德要求是很有啟迪意義的,值得吸取。
四.近現代社會的教師職業道德
清末改良派領袖康有為是19世紀末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驅人物。他對師德頗有研究,十分重視師德修養。他認為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期,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教師的照顧關懷。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具有良好的德性學問,而且有慈母般的情懷。因此,他提出小學教師“當選任德性仁慈,威儀端正,學問通達者”。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思想還不成熟,自立性、持久性、自制力等還不強,常常出現有始無終、忽冷忽熱、不守紀律等行為,更需要有德才兼備的教師進行指導,因此“中學之師,尤當妙選賢達之士,行誼方正,德性仁明,文學廣博,思悟通妙,而又誨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當此任”。作為啟蒙思想家的康有為,針對不同教育對象而提出不同的師德要求,對選拔教師是極為嚴格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極為重視教育工作,對教師職業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小學教員在社會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責任比大總統還大些”,為擔負此重任,他要求教師的行為和品質要成為學生的楷模。他給師范生演講時曾說:“什么是師范?范就是模范,為人的榜樣。”他不僅要求教師為人師表,而且他本人作為中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時時處處做出表率,為后世樹立了光輝的師德榜樣。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辟了教育文化發展的新紀元,從此中國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譽為“人之模范”,他甘愿拋棄教授之位,放棄舒適安逸的城市生活親自到貧窮落后的農村創辦“鄉村教育”,為自己定下了師德的標準,他說:“鄉村人民兒童所敬愛的教師應該具備健康的體魄;農民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的精神。”他嚴于律己,好學不倦,認為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養桃李,為社會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魯迅先生從事教育T作多年.深得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他親自關懷和熱情扶持青年學生成長,不惜“化為泥土”“俯首甘為孺子牛”,哺育新生的幼苗。在師德方面,魯迅先生要求教師既教書又育人,以自己的思想、知識、感情和信念去影響青少年。
以上介紹了教師職業道德的演變及重要人物貢獻,希望對各位考生能夠有所幫助。希望廣大考生可以提前備考、合理規劃復習,最后,祝廣大考生備考順利,考取理想的崗位。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