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性: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對象,未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背景。(對象與背景的關系)
把對象從背景中區別出來,一般要取決于三種條件 :
(1)當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比越大時,對象越容易被感知,如萬綠叢中一點紅、用白粉筆在黑板上寫的字、夜深人靜時隔壁的電話鈴聲;反之,則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著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鬧集市中的呼機聲。
(2)當對象是相對活動的而背景是相對不動的,或對象是相對不動的而背景是相對活動的,對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時不張嘴的人。
(3)當對象是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時,或與人的需要、愿望、任務相聯系時,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雜的環境中聽見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書店對所需要書籍的迅速發現等。
二、整體性: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但我們總是把客觀事物作為整體來感知,即把客觀事物的個別特性綜合為整體來反映,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知覺的整體性往往取決于四種因素 :
(1)知覺對象的特點,如接近(時間或空間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閉合、連續等因素。
(2)對象各組成部分的強度關系。知覺對象強度大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往往決定對知覺對象的整體認識。
(3)知覺對象各部分之間的結構關系也影響知覺的整體性。同樣一些部分,處于不同的結構關系中就會成為不同的知覺整體。
(4)知覺的整體性主要依賴于知覺者本身的主觀狀態,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識與經驗。當知覺對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時,知覺者總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來補充當前的知覺。
三、理解性:在知覺過程中,人們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對象,并用語言來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經驗與對象的關系)
首先,在對知覺對象理解的過程中, 經驗是最重要的。
其次, 言語的指導對知覺的理解性也有較大的作用。在較為復雜、對象的外部標志不很明顯的情況下,言語指導作用,能喚起人們的過去經驗,有助于對知覺對象的理解。
再者, 知覺對象本身的特點也影響知覺的理解性。
此外,知覺的理解性還受人的 情緒、動機、態度以及實踐活動的任務等因素的影響。
四、恒常性:在知覺過程中,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就叫知覺的恒常性。(對象與條件的關系)
構成視知覺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種,即亮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指的是,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
顏色恒常性是指個體對熟悉的物體,當其顏色由于照明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時,顏色知覺不因色光改變而趨于保持相對不變的知覺特征。如室內的家具,在不同色光照明下,對其顏色知覺仍保持相對不變。
形狀恒常性指的是,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物體時,物體在我們眼中的成像會發生變化,但我們實際知覺到的物體的形狀不會改變。
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體離我們近時在視網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體離我們遠時在視網膜上的成像,但我們實際知覺到的物體的大小不會因此而改變。
知覺恒常性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視覺線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謂視覺線索是指環境中的各種參照物給人們提供的物體距離、方位和照明條件的信息。視覺線索的作用說明了人的
知識經驗對恒常性有重要的影響。當觀察條件改變時,人們利用生活中已經建立的這種聯系,就能保持對客觀世界較穩定的知覺。
【考題再現】
1.“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體現的是知覺的( )。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同樣一個人,由于距離的遠近不同,投射在視網膜上的視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是我們總是認為他的大小沒什么改變,仍按他的實際大小來知覺,這是知覺的( )。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人們看書時用紅筆畫出重點,便于重新閱讀是利用知覺的( )。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多選題】知覺的特性有( )。
A.選擇性 B.理解性 C.整體性 D.恒常性
【答案解析】1.C 2.D 3.A 4.ABCD
以上就是講師對教育心理學中知覺的基本特性的詳細講解,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