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點的學制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子癸丑學制
D.壬戌學制
2.提出“四段教學法”并作為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的教育家是( )
A.夸關紐斯
B.赫爾巴特
C.凱洛夫
D.烏申斯基
3.元認知的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 )
A.自我學習
B.自我調節
C.自我控制
D.自我反省
4.孩子出生時表現出來的差異是( )
A.人格差異
B.認知方式差異
C.性格差異
D.氣質差異
5.“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體現了德育的( )原則。
A.疏導性
B.導向性
C.因材施教
D.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6.體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
A.體育課
B.課間操
C.課外體育鍛煉
D.運動競賽
7.由于喜歡某人、某群體或某件事,樂于與其保持一致或采取與其相同的表現,這是態度形成過程中的( )階段。
A.順從
B.認同
C.內化
D.改變
8.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條件是( )
A.思維
B.想象
C.注意
D.復述
9.阿特金森認為個體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 )的動機。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難
D.避免失敗
10.羅杰斯的“讓學生自發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排除對學習者的威脅”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結構主義課程模式
B.發展性教學模式
C.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D.最優化教學模式
11.下列對瞬時記憶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保持時間為幾十到幾百毫秒
B.存儲形式為視覺表象和聲音表象
C.如果不被注意或編碼,就會自動消退
D.容量的平均數量是7
12.提出歸因理論的心理學家是( )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馬斯洛
C.韋納
D.多伊奇
13.教育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 )
A.同伴關系
B.親子關系
C.師生關系
D.教師與校長的關系
14.學生發展過程中充滿矛盾,被稱為“危機期”的是(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15.上海育才學校在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創造的教學方法是( )
A.導學式教學法
B.讀議講練法
C.合作學習法
D.六步教學法
16.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來源的主渠道是( )
A.國家財政撥款
B.城鄉教育附加費
C.社會集資
D.教育專項資金
17.班干部能做的老師不做,學生能做的班干部不做,這體現了( )
A.主體原則
B.平等原則
C.激勵原則
D.個性原則
18.美國各門課程中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反映出對( )在課程中地位的重視。
A.知識
B.能力
C.直接經驗
D.間接經驗
19.意志行動的基礎是( )
A.不隨意動作
B.隨意動作
C.意志品質
D.興趣愛好
20.( )是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形成某種較為復雜的行為。
A.強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為塑造法
D.暫時隔離法
二、多項選擇題
1.義務教育具有( )
A.強制性
B.免費性
C.公開性
D.公平性
E.普及性
2.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權利有( )
A.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
B.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C.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D.完成規定的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E.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3.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包括( )
A.教育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
B.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C.教育現象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D.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
E.教育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
4.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分為三個主要的領域,即( )
A.認知
B.動作技能
C.情感
D.言語信息
E.認知策略
5.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有( )
A.教師對學生的期望
B.教師的情緒狀態
C.教師的領導方式
D.教師的教學方法
E.師生關系
三、填空題
1.__________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2.__________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
3.課程結構最常見的結構形態有教學計劃、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心理輔導的基本目標是__________。
5.減少侵犯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有__________、運用社會制約和提高道德發展水平。
6.學習是否發生變化的標志是__________。
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______改革。
8.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__________。
9.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__________。
10.為提高斑主任的素質,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有關班主任工作的文件是《__________》。
四、簡答題
1.簡述教師職業倦怠在教學中的表現。
2.簡述教師上好課的基本要求。
3.簡述課堂導入的基本要求。
4.試述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5.簡述農村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五、論述題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2.試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六、分析應用題
林林是一個中學生,學習成績差,上課經常睡覺,課后不完成作業。平時在學校表現不算太差,對老師有禮貌,但是做事比較沖動,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情感上極度憎恨父母,很少與父母溝通,認為父母送他來寄宿學校是逃避對他的管教,是不愿意理他,只想疼愛妹妹一個人。而父母對他的成長卻傾注了大量的愛心,但父親的教育方式不適當,母親過于軟弱。兒子的行為是從父親的行為中學來的:要想獲得尊重,就必須通過粗暴的方式。學校其他同學因他喜怒無常而害怕與他交往。他易激怒,而且欺軟怕硬。
請結合相關知識,分析該案例。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