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重慶醫療招聘備考交流群:884719277 | 歷年題庫 | 教材 | 備考課程
提到醫院,真的是讓人“談其色變”,一想到醫院就想到了病痛的折磨、擁擠的病房、嘈雜的環境以及病人、家屬一大堆。可是生病了又不得不住院,該怎么辦呢?怎么樣才能使病人在醫院也住的舒服呢?
醫院的物理環境是影響患者身心舒適的重要因素。環境性質決定患者的心理狀態,它關系著治療效果及疾病的轉歸。健康的環境應考慮下列因素:
1.空間 患者在醫院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在醫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要,讓他們對其周圍環境擁有控制力,同時也方便治療和護理操作,為了保證患者有適當的活動空間,每個病區設30~40張病床為宜,每間病室設2~4張病床或單床,盡量配有衛生間,病床之間的距離不得少于1米。
2.溫度 適宜的溫度有利于患者休息、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進行。在適宜的室溫下,患者可以感到舒適、安寧,能減少消耗,利于散熱,并可降低腎臟負擔。室溫過高會使神經系統受到抑制,干擾消化和呼吸功能,不利于體熱的散發,影響體力恢復;室溫過低則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縮,缺乏動力,肌肉緊張而產生不安,也會使患者受涼。一般室溫保持在18~22℃較為適宜,新生兒及老年患者室溫保持在22~24℃為佳。
3.濕度 濕度為空氣中含水分的程度。病室濕度一般指相對濕度,即在單位體積的空氣中,一定溫度的條件下,所含水蒸氣的量與其達到飽和時含量的百分比。濕度會影響皮膚蒸發散熱的速度,而造成人對環境舒適感的差異。人體對濕度的需要隨溫度不同而不同,溫度越高,對濕度的需要越小。病室的濕度以50%~60%為宜。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當濕度過高時,蒸發作用減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潮濕,氣悶,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腎臟負擔;濕度過低時,空氣干燥,人體蒸發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煩渴等表現,對呼吸道疾患或氣管切開患者尤為不利。
4.通風 通風換氣可改變室內溫度和濕度,從而刺激皮膚的血液循環,刺激汗液蒸發及熱量散失,增加患者的舒適感。一般通風30分鐘即可達到置換室內空氣的目的。
5.噪聲 噪聲指的是能引起人們心理和生理不適的一切聲音。噪聲不但使人不愉快而且對健康不利,嚴重的噪聲甚至會造成聽力喪失。其危害的程度視音量的大小、頻率的高低、持續時間和個人的耐受性而定。噪聲的單位是分貝(dB),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噪聲標準,白天較理想的強度是35~40dB。噪聲強度在50~60dB即能產生相當的干擾。突發性噪聲,如爆炸聲、鞭炮聲、警報聲等,其頻率高、音量大,雖然這些噪聲持續時間短,但當其強度高達120dB以上時,可造成高頻率聽力損失,甚至永久性失聰。長時間處于90dB以上高音量環境中,能導致耳鳴、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肌肉緊張,以及出現焦躁、易怒、頭痛、失眠等癥狀。
6.光線 病室采光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日光是維持人類健康的要素之一。適量的日光照射能使照射部位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增快,改善皮膚的營養狀況,使人食欲增加,舒適愉快。另外紫外線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并可促進機體內部生成維生素D,因此,病室內經常開啟門窗,讓陽光直接射入,或協助患者到戶外接受陽光照射,對輔助治療頗有意義,但應避免光線直接照射患者的面部。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